回归本真的学前教育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回归本真的学前教育发展

韩冰

保定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当前阶段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新阶段”意味着我们站在新的平台和基础上,意味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而我们能做的要把握历史机遇,转向幼儿教育的本真。

【关键词】学前教育;高校;回归本真

一、回归教育本质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作为众多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社会、家庭、幼教机构等都将其自身的价值诉求强加于幼儿。”重知识学习、轻经历体验,幼儿不断地被成才、被成人,变成了碎片知识的附庸,幼儿教育也变得急功近利,而“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人的灵魂,而不是堆积理智知识和认识”。因此,学前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真正的教育的出发点是教人之所以为人,促进“灵魂转向”。

二、回归幼儿本身

幼儿是具体的个体,活生生的人本身,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着的人,而不是脱离世界的抽象人,亦不是成人想象中的人。故符合规律的新常态教育不能外在于幼儿,应该回归幼儿本身,回归幼儿的生活,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回归幼儿本身的教育要尊重幼儿,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幼儿的生长规律,避免出现揠苗助长的超前教育及“小学化”倾向。其次,回归幼儿本身的教育也应回归其生活。幼儿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现实世界生存着的人,人性化教育应回归幼儿生活。学前教育应该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关照幼儿的世界。

三、回归教育常识

在高举创新大旗的今天,常识容易被人忽略。教育常识是主体在日常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点、素养的总和。很多教育常识是幼儿教师耳熟能详的,能够张口即来,但却因为太“常”了,人们也习以为常地只是“挂”在嘴上,难以在行动上落实。回归本真的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回归教育常识,关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常识。

因此,教育主体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促成教育常识深刻化。教育创新需以教育常识为立足点,“因为真正的创新是不能违背常识的”,深刻的教育常识也会进一步转换成教育理论,反过来指导教育主体的日常实践,这一不断螺旋式上升循环的过程可以促进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促进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四、如何适应回归本真的学前教育发展

(一)坚持依法办园与科学保教,适应学前教育发展

幼儿园应严格按新《规程》的要求,配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合格人员及设施设备,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要遵守并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做到依法办园。

新《规程》增加了“幼儿园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保障饮食饮水卫生安全”“供给膳食的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等内容,并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保教活动中重视游戏的价值,将原先的“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单独设音乐室、游戏室、体育活动室和家长接待室等”修改为“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当优先扩大幼儿游戏和活动空间”。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正确实施新《规程》有利于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

(二)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生命关照,实现回归本真的学前教育发展

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以幼儿为本。幼儿园管理工作要遵循幼儿的生长规律,尊重幼儿,学会聆听幼儿的声音。新《规程》总则部分新增加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幼儿园应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营造尊重、接纳和关爱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同伴和师幼关系”,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应以幼儿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三)坚持刚柔并济,迎接新常态的挑战

当前,部分幼儿园在管理工作中为了寻求规范化,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厉的奖惩纪律,管得过死,控制过高。这种刚性管理虽说有利于促进幼儿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组织化,但却忽略了管理中的情感、人文因素,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同时,严格的刚性管理会造成“制度失效”,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优质教师资源流失。在幼儿园管理中,刚性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发展管理相结合,更有利于幼儿园持久的发展。因此,迎接新常态的挑战,应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园管理应适宜增加柔性化策略,建立表扬激励机制,善用情感艺术,适情、适度地执行规章制度,管导结合,增加人文关怀,以情感为纽带,增强凝聚力。

五、转型发展阶段下高校学前教育的发展转向:

(一)园所发展要转向“精细化”,关注文化内涵建设

学前教育要在新的起点上回归本真的“常态化”教育,要改变先前的重规模、重硬件、重数量的粗放式发展路子,要转向“精细化”,开始关注学前教育本身的文化内涵建设。

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种适于大多数人生存、生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涵盖了一切人类生活。而对于幼儿园,其文化的核心是全体教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幼儿园文化建设其实质就是幼儿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幼儿园在长期的办园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念的行为模式。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文化的培育和重塑,不仅要使全体教职工持有并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并且能够将这些共同认定的价值观念落实到自己与幼儿日常接触的言行举止中去,使园所文化在教育过程中有效地深植和渗透。幼儿园文化虽然无形,但它可以借助其他一些有形的载体实现,并以一种无形的方式规范着人的言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发展要转向“专业化”,关注质量提升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对于幼儿教师的评聘要突破已有的粗放式机制,转向“专业化”,关注园长、教师内在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一批优质的师资队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师资培养的层次和力度都没有得到及时的跟进。尽管近年来大力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使师资队伍在总体数量上基本满足发展需要,但实际上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群体来源广泛,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保教能力较弱,优质师资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学前教育步人“新常态”后提升教师的质量内涵建设还需成为“常态化”行为。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一,加强学前教师的职前培养力度,提高入职门槛,在源头上解决结构性不合理问题;其二,对于已经人职的教师(其中主要包括跨专业人职和转岗人职)要加大学前教育领域的课程研习和技能培训,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并实行优胜劣汰,将不适合幼教工作的教师调离教师岗位;其三,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础上出台《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训练办法》,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专业训练来改进教师的保教能力。

(三)儿童发展要转向“生活化”,关注儿童本身

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要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使他从事那些使文明成为其文明的主要的典型的活动。

事实上,儿童生活在个人接触显得十分狭隘的世界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我们的教育,更具体地讲是我们的教学在无限地回溯过去,从成人的角度考虑儿童在真、善、美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可能有的才能和成就。很显然,这是背离儿童发展需求的,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儿童关心的事物是与他在生活中的个人兴趣和社会生活的结合,而多种多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

“新阶段”下的学前教育,应是对人性的回归,应认识到儿童发展的整体性与生活性,应转向儿童本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儿童按照他自己的无指导的自发性去发展,因为一切活动都是在一种生活环境里并参照他的周围情况而发生的。因此,教育要观照儿童的当下生活,从儿童的现实出发,使他们的活动满足其发展本性的需要,使儿童自己的能力通过自身的活动得以彰显。

总之,学前教育发展是学前教育深刻变革、优化转型的重要时期,是教育发展进程中调整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要开启学前教育发展的自我转向,要从长期以来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教育发展模式中转向教育内涵发展;由关注外延式增长转向注重内涵式发展,将园所文化建设、师资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开始关注儿童本身的学习与发展。

【课题研究】本文系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研究(课题编号:201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