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怎么传染的?

/ 2

乙肝是怎么传染的?

吴希李静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610066

我国慢性乙肝与丙肝人数位居世界首位,疾病的防治任务较为严峻。乙肝与丙肝病毒均可通过输血、使用血液制品、注射等经血途径、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加强对肝炎知识的普及,增强大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尤其是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既往许多乙肝患者在看病时均表示不知自己是什么时间怎么被感染的,通过体检才发现,部分患者就诊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说明目前整个社会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只有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宣传乙肝的各类知识,增加人民群众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主动筛查的认知度,才能做好乙肝的防控工作并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乙肝的传播途径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日后更好的做好乙肝的防控工作,增强人们的防治意识提供参考依据。

1.医源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血清中所含病毒颗粒达到1013/ml,极小量血液即可发生感染。HBV在血液中含量最高,经血源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1]。包括输血、注射、采血、拔牙、内镜活检、纹身、意外损伤等。另外,关于不安全注射国外已有大量相关研究与报道,发展中国家相关研究较少,但近年来相关研究指出[2],使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注射器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母婴传播HBV母婴传播是指乙型肝炎或携带HBV的母亲于产前(宫内)、产程中(产道内)或产后不久(3月龄前后)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并进一步引发感染的过程[3]。研究指出,由怀孕期间宫内传播引起的仅为10%,主要经胎盘获得,而经卵子或精子传播的可能性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宫内感染途径主要包括:(1)血源性:由于先兆流产等事件导致胎盘破损使含高浓度的HBV母血进入胎儿血循环而导致感染;(2)细胞源性:HBV先感染孕妇的蜕膜细胞及绒毛滋养层细胞,经细胞转以后使胎儿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感染而发生宫内感染[4]。分娩过程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HBV在产程中可通过母血渗漏和产道分泌物进行传播,新生儿由于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尿液而发生感染;分娩后母婴间的亲密接触及产后母乳喂养也是母婴传播的方式之一。新生儿每天吸吮大量母乳且时间长达数月,若消化道黏膜存在损伤,HBV即可通过破损位置进入血液循环而感染HBV。

3.性传播HBV可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染,同时这也是导致家庭聚集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夫妻间通过性接触传播的乙型肝炎亚临床感染率较高,临床症状表现较轻微,HBeAg自然转阴率与HbsAb自然样转率较高[5]。同性恋、异性恋或宿娼等性混乱行为也是导致HBV传播的重要原因。

4.日常生活接触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传播既可发生在家庭,也可发生在学校、幼儿园、集体宿舍等公共场所。传播源可为唾液、精液、汗液、尿液、泪、血性分泌物等,日常密切接触也是导致HBV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外研究人员经调查研究指出,大部分婴幼儿的HBV感染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的,与之相关的危险行为包括共用浴巾,分享口香糖、糖果及共用牙具等清洁用品[6]。当皮肤黏膜遭到损害时,若与乙肝患者体液接触使HBV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而被感染。

5.乙肝的预防工作乙肝的预防主要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与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实现。内容包括:对供血者进行严格检查,患者尽量避免使用血液及血制品,尤其是进口的血液药品;进一步完善医疗制度并增强无菌观念,坚决做到一人一针一用;进一步扩展乙肝普查覆盖率,不仅要求对新生儿进行免疫疫苗接种,2-13岁未接触或未进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等高危人群应进一步做好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7];胃镜、肠镜检查时应充分做好消毒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已有较好的疫苗可对乙肝进行预防,但由于许多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无法及时就诊,再加上劳累、过量饮酒及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加重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对此类人群应鼓励其定期进行体检并在体检过程中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筛查,及时、早期的发现感染情况有助于医生更好的对疾病进行治疗并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从而可显著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概率。对乙肝患者来说,目前已有较好的药物可控制病毒的复制且效果较好、患者耐药性较低,治疗依从性较高。

乙肝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敌,充分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不断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不仅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率,对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率也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临床医学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及医学技术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逐渐摆脱乙肝这一世界性传染疾病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姚娜.肥胖患者的麻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A4):274+286.

[2]陈词.正确认识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J].肝博士,2018,22(06):19-20.

[3]宋兴燕.乙肝的传染机理及传染途径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5(09):66-67.

[4]王定雯.乙肝的传染途径及护理方法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8(23):82-83.

[5]刘士敏.乙肝到底是怎样传染的[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0(Z1):13.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13(12):881-891.

[6]邹德力,邹德谦.两种阻断围产期乙肝母婴传播方法的效果观察[J].实用

预防医学,2017,2(6):13.

[7]王霞,曹明霞,邹焕文.乙肝病毒携带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护理[J].天津

护理,2043,11(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