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何俊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何俊芳

何俊芳

何俊芳

(福建省漳州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零九医院骨科三区;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使用科学有效地方法减轻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问题,为临床疼痛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评估疼痛分类,采用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结果通过分析疼痛的原因,对症下药,并通过心理护理,药物的止痛和新的技术性止痛措施,让患者的疼痛得到减轻。结论疼痛护理是骨科护理的重要一部分,能够有效地让患者减轻术后的疼痛

[关键词]疼痛概念;疼痛的反应;疼痛原因;骨科术后护理;对症治疗;不良反应护理

1.疼痛概念:

疼痛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症状,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和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康复,并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随着对疼痛病理,生理认识的提高,疼痛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及时有效的止痛,不仅能减轻疼痛对机体的刺激和病人的痛苦,还能减少和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从医学伦理和尊重患者的权利的角度出发,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患者有陈述疼痛,表达疼痛程度,得到完全镇痛,受到尊重并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支持的权利和知情权。

2.疼痛出现的反应:

疼痛时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出汗,脸色苍白,恶心呕吐,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甚至出现休克。伴随疼痛会出现皱眉,咬牙等痛苦表情和哭泣,尖叫,握拳,躲避等行为。心理上有退缩,抑郁,愤怒,依赖,挫折感等,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正常休息和工作。

3.疼痛产生的原因

3.1创伤(包括手术)的刺激引起,并因刺激的类,强度及创伤的范围,程度不同而不同。

3.2炎症引起感染的致病菌不同,其特点也不同:(1)化脓性感染:疼痛由炎症刺激引起,随着炎症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严重时局部出现持续性疼痛。(2)骨与关节结核:疼痛开始较强,随着骨与关节破坏程度加重而加重,形成全结核时,常出现剧痛。(3)气候影响:发病时病人自觉伤肢疼痛,随着感染加重,疼痛也加重,直痛剂也无效。

3.3急性缺血:伤肢出现加重的疼痛,被动牵引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血液循环及时改善后疼痛可迅速缓解。

3.4恶性肿瘤:早期一般无疼痛,临床将疼痛视恶性肿瘤的中晚期症状。一般方法和镇痛药无法缓解疼痛。

3.5神经性疼痛:局限于某一神经分布区域内,呈放射状。初期疼痛为间歇性,逐渐变为持续性。

3.6截肢后疼痛:在截肢术后短时间内病人仍会感觉到截肢端有持续性镇痛

4、骨科术后护理

4.1术前准备

(1)按一般外科护理常规。

(2)皮肤准备,将准备范围皮肤上的汗毛和毛发剃掉再清洁擦拭干净。

4.2术后护理

(1)选用硬板床按照一般外科术后护理常规及麻醉后常规护理。

(2)四肢手术后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回流。对石膏外固定的肢体摆放,应以舒适,有利于静脉回流,不引起石膏断裂或压迫局部软组织为原则。

(3)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4)骨科手术后一般10天~14天拆线。

术后锻炼分为3期,初期为术后1~2周,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活动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变大。中期为手术切后愈合,拆线到去除牵引或固定用物一段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在初期锻炼的基础上及时增加运动量,强度,时间。后期加强对症锻炼,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同时鼓励患者在床上运动,手拉吊环,抬高身体,增加肺活动量及促进循环,防止肺部感染,下脉静血栓的形成。

4.2.1石膏固定护理

石膏护理患者应该观察其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肿胀,感知觉以及运动情况。遇到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时告诉医生处理。石膏包扎不宜过紧,以免产生压迫,同时将患肢抬高,预防肿胀出血,寒冷季节要注意石膏固定部位的保暖,保证远端的血液循环。

4.2.2牵引护理

牵引护理即维持有效血液循环,加强肢端血液循环观察,重视病人的主诉,及时检查有无局部包扎过紧,牵引重量过大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同时,严密观察有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及时汇报处理。预防压疮,骨突出部位经常按摩,保持皮肤,床单部位的整洁干燥。坚持功能锻炼,保持牵引的有效性。

4.2.3小夹板护理

小夹板护理的夹板和内称不可随意移动或者消除,绷带捆扎松紧合适,一般围绕两周,活结打在外侧或离开伤口。上肢要用前臂吊带拖起,悬吊在胸前。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出现皮肤苍白或发紫,温度下降,脉搏减弱或者消失,剧烈疼痛或趾麻木,应立即放松绷带,重新检查处理。鼓励病人进行固定以外关节和固定以内肌肉的活动,避免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

5、对症治疗

5.1药物镇痛护理

药物镇痛对疼痛较剧烈或用其他护理手段不能缓解疼痛的患者,用镇痛药物止痛。轻度疼痛: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炎类,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氨酚待因、可待因、布桂嗪,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派替啶。患者止痛应针对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强度,正确选用镇痛药,还应遵循"阶梯治疗的原则"。

5.2技术镇痛护理

技术性镇痛理疗,冷疗、热疗,冰敷,温泉浴、微波、红外线等。

5.3身心护理

重视患者的身心感受的综合护理方式,加强患者的耐受力和抗痛能力,安慰鼓励患者,消除对疼痛的恐惧和焦虑。护理患者的时候,动作准确,轻柔,移动患者时保持其舒适的体位,避免引起患者疼痛,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同时护士加强对患者的宣教,让患者理解疼痛的弊端,了解有关各种镇痛方法的知识以及止痛药物的作用。

6、不良反应护理

(1)患者为了避免疼痛,躺着不动,不愿意咳嗽,深呼吸,翻身以及活动肢体,会导致肺部感染,静脉血栓,肠蠕动障碍等问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树立信心,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功能的恢复。(2)出现呕吐,恶心的情况,应该让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吸入肺部,同时应用止吐药。(3)术后6~8小时患者的麻醉区域感觉神经还没有恢复正常,应该使用镇痛泵,使麻木时间延长,让患者不会对术后由于外固定和加压包装过紧而引起的肿胀,疼痛有准确的反应。(4)对于嗜睡的患者,护士及家属应该经常喊醒患者,询问患者自我感觉,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综上所述,护士只有正确的认识疼痛的危害,才能在工作中发现和观察,给医师提供有价值的病情资料,这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值得尊重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高金宝,石晓云,张沉冰,等.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1):3520-3522.

[2]刘欢,陈婷婷.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9):898-899.

[3]罗雪芬,赖家湖.风险评估及临床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4(12):36-37.

[4]刘冬梅.老年患者在中医骨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与干预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7(4):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