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

王力真

王力真

〔摘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调动思维器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所以,高效率的教学离不开提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是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为了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我以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紧扣目标,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实践者往往不多加思考。中小学课堂有效提问如此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提问的真正目的没有弄明白而跟着感觉走造成的。提问“是以儿童的智力发展为目标的”,“使儿童对教材展开主动、能动的思考”这就是提问的本质。每一种切入课文的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适应范围,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切题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要紧扣目标,找到一个能纲举目张的问题,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整堂课都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尽量做到水到渠成。如《羚羊木雕》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整体感知,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②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③正确认识和处理亲情、友情。我们可以将本文的教学切入点放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这能全怪我吗?”上,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出现:①这不能全怪我。(怪爸、妈?怪万芳?怪万芳妈?)②这全怪我。学生就会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找依据,就会去品读课文,就会出现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学目标也自然会迎刃而解。

2凸显重难点,抓住提问的生成点

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标准,当今的课堂应是自然的课堂,应是生成性课堂。这要求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课堂教学形式,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因此,当前生成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实施的困难,如果教师还没有足够驾驭、把握这种教学的能力,就会让课堂教学偏离方向。在这种形式之下,课堂教学中引领提问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在学生生成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凸显难点,这给我们老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课文的重难点部分善于设疑,可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宽,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教育孩子敢于说真话,养成真诚品德”,有位老师在学生对人物的分析后巧妙地问了一句“该向谁学?”生1:小孩。师:小孩终究要长大的!周围大人都在说谎!生2:老师,您的说法太片面了。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在说谎!师:哦?说下去!生2:况且这仅仅是童话,正如您刚才所说安徒生在“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生3插话:安徒生用了夸张手法。师:说得好!我为你鼓掌!有一种说法叫美丽的谎言,但不管如何,决不能违背人的———生齐答:良知!

对于这个重点,学生并非对它不懂,只是在需要学生认识发生质变的关键点上,教师适时提问就会一两拨千均,激起学生认识的飞跃。任何一篇课文,可圈可点之处不止一处,教师必须紧扣重难点,寻找突破口,巧妙设计“主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快速地整体把握课文。既能避免毫无实用价值的“满堂问”,避免“急”、“浅”、“碎”的教学弊端,又能使学生快速有序地学习课文,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

3统领全文,把握提问的回归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导向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采用工具的方法来教,语文教师也更多注重教学的“技术”。提问是一种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学者吕叔湘说:“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过散,教师又不加以适当的控制,那就根本谈不上有效。

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就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课后这位教师说:“我不愿意扼杀学生提问的兴趣,我的斥责、冷漠也许会让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快乐。”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至于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寓意理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对于没有价值的问题,还花了将近一堂课的宝贵时间,是很不适当的。我们要巧妙地把学生引回正题。比方说:“这个问题提得有趣,但我想,不管是公马还是母马,能引回一匹马,塞翁就应该高兴呀?可是他对此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就能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中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延伸文本,体现提问的拓展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感兴趣的刺激不是眼前已知的事物而是未知的,通过努力可以认知的事物。探究活动是需要某种障碍物的。人正是从不顺应的状态中产生意识从而创造出人类意识的产物———技术和科学,并不断改变世界的。因而课堂提问应在教材和学生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深处,这也是创造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因而课堂提问应在教材和学生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深处。

如,教学《风筝》一文后,教师提问:“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让学生从正反方面用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去衡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职教中心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