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品产业化的背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工艺品产业化的背后

阮清峰郑苍松

阮清峰郑苍松(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25-01

摘要:通过对家乡工艺城内的明清古典家具产业化的现象着手,分析其内在原因(工艺品产业化的角度来分析)并分析工艺品产业化的后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工艺美术;消费审美;异化;消费异化;消费伦理观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规划和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民间工艺得到重视,并逐步产业化。笔者作为一个福建仙游人,深切的感受到民间工艺品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如莆田工艺城的建成,仙游榜头坝下工艺城的崛起。特别是坝下工艺城主要经营的是“仙作”明清古典高端家具,采用紫檀、黄花梨和酸枝等珍贵木材,主打明清御用家具,以坝下为代表的仙游工艺美术产业集群也已列入全省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点项目之一。当我们在欢庆工艺品的产业化所带来经济的繁荣,也不得不深思工艺品产业化所带来的影响。

工艺品产业化的后果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能够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提升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产业层次,填补和增强产业链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创新型、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文化产业的“波及效应”使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良性互动,从而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当我们沉醉以对工艺品产业化给我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我觉得工艺品产业化是文化工业化、文化产业化的必然趋势,那么文化工业化、文化产业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冲击呢?

一、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文化观,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文化观。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审美文化的社会景观和呈现样态。在消费社会,审美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审美活动本身变成了消费,这就是“消费审美文化”,具体表现如下:审美活动变成了社会经济活动整体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审美活动被有计划、有预谋地设计成了经济活动之销售赢利的一个环节,纳入了社会整体经济运营的范畴,社会审美活动已经属于日常生活的一个结构性的环节和部分。表现出几个大特征:一,日常性,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二,大众性,社会公众能大面积广泛参与的审美。三,身体性,娱情、悦神、悦志。[1]当消费审美被纳入经济关系的座驾中,传统文化的“光晕”已经丧失了,艺术品不再是收藏家手中独一无二的占有物,它能在观众的特殊环境中欣赏。这种消费审美文化不仅仅在于使其传统文化“丧失了光晕”,更在于导致了“传统艺术的大崩溃”,传统的艺术观念陷入无法克服的悖论中:要么失去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成为“非艺术”,要么保持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而成为“反艺术”。

二、我们的消费被异化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社会出现这种消费审美文化,是什么原因让艺术变得不再艺术?我们的消费文化是不是异化?我们的消费是不是异化?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消费被异化了。那么什么是异化?“异化”概念含有转让、疏远、脱离、与人相对立等意思。弗洛姆借用了异化这个批判的武器,对西方的异化及其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弗洛姆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解释主要有三方面:1.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他说:“……异化主要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本身。”2.异化根源于人的本质之中。他说:“……人的存在与他的本质疏远,人在事实上不是他潜在地的那个样子,或者,换句话说,人不是他应当成为的那个样子,而他应当成为他可能成为的那个样子。”3.消除异化的途径是进行道德的自我修养。在他看来,人只有进行道德的自我修养,激起人的自我意识,在心理上完成某种“蜕变”,达到佛教禅宗说的“顿悟”境界,才能克服异化。

由此看来异化的实质就是人的存在和本质的脱离。人的本质是人的自觉和自由。本来“我们在消费活动中应该有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感情的和有判断力的人;消费活动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富于人性和具有创造性的体验”,但现代人却被产品所支配、奴役,即产生了消费异化,失去了自我和自由。弗洛姆认为“消费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唤醒的满足,是一种与我们实现自我异化的虚幻活动。”因此在消费上,弗洛姆认为必须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激起自我意识,也就是注重内心的“达观”,这虽然有点主观唯心主义的味道,但对我国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相应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尽情地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传统的消费理念逐渐被人遗忘,节俭主义已被消费主义代替了,健康理性的消费逐渐被异化。所以克服消费异化,提倡理性消费;消除社会病态,建立健全社会,也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任务。

消费不仅是为了生存,还应该是有意义的、有人性的、有创造性的体验。为此,我们应当消费更少和更耐用的物品,尽量减少物质耗费;既反对禁欲主义,又反对享乐主义;尽量抵御广告和媒体的商业诱惑,尽量克服攀比的心理;重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费伦理观”的优秀传统,信奉“大富由天,小富由俭”的致富信条,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把节俭视为品德养成的基础。

工业文明伴随着高消耗、高污染的生存方式和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使自然被掠夺式地开发,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为此必须开创一个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在消费问题上需要革新生活方式的转型和价值观,必须建立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观,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伦理观”,这种消费伦理观既有利于社会理性秩序的维护和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又有利于消费的激发和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其核心理念是适度、科学、绿色、文明,[8]我们应该提倡这种合理的消费伦理观。1.提倡适度消费,依据个人的收入水平、发展需要、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节俭有度、合理的消费。2.提倡科学消费。消费行为应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原则,消费的规模和方式必须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消费的水准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消费活动也要符合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追求物质与精神消费的平衡;3.提倡绿色消费,以简朴和健康的生活为目标,追求简洁舒畅、洒脱自然的生活,摒弃过度的奢侈,拒绝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过度包装的蓄意消费。4.提倡文明消费,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对情感的依恋,对艺术的沉醉,对学习的热爱,对创造的追求,对自然的欣赏,这样更符合人类文明和人自身完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余虹.审美文化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2007重印)

[2]彭峰.西方美学与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第299页

[3]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纽约1961念英文版,第44页

*作者简介:阮清峰,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8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

郑苍松,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