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整合科学史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生物教学整合科学史教育

郑莲英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中学32580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教学中《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该课的教学设计,若有不足之

处,还望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史教育;教师;学生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根《生物课程标准》赋予科学史重要的地位。课标在7条教学建议之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生物科学史提供了科学探究的经典范例,蕴含着组织探究教学的优质资源。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使学生通过科学史的学习提高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以“问题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为设计理念,整合科学史的教育方法,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学习任务分析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科版必修2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由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具体证明了DNA更加具备作为遗传物质的特性,从而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烟草花叶病毒(TMV)感染实验,证实RNA也是遗传物质,三个实验是介绍本节课程内容的载体,所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以及烟草花叶病毒(TMV)感染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对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的理解掌握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领悟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其中包含的科学方法,所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知识,知道蛋白质与核酸的化学元素组成,明确了染色体在前后带遗传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特点。他们能够用理论作指导分析综合各种材料,以不断加深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很不完善,仍需设计教师主导的定向教学活动。而且涉及科学方法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少。故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怎样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学习怎样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方法训练,逐步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

(1)总结“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分析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模拟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尝试简单的实验设计。

情感目标:

(1)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3)感悟科学家实验设计的优美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

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分析。

教学难点

(1)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的分析。

六、教学方法

利用生物科学史进行探究教学的教学,该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科学史所蕴含的组织探究教学的优质资源,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讨论交流”“回归经典实验,对比反思提高”等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此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同时结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引发学生思考,逐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其中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及时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校正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七、教学过程

难点分布:分析推理;实验设计。

九、教学特色

1.立足“用史”,而非单纯“学史”

以史导史,认同科学是一个过程。以史激趣,促使学生“乐问”。渗透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析问”。指出实验局限,促使学生“再问”。培养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解问”。既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也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喜悦。

2.较好地把握科学史素材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中有丰富的科学史料,是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良好素材。常言道:“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但是,笔者想说:“我们在不低估的同时更不能过分的高估。”因此,选材应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