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与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针灸推拿与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

刘彬

刘彬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240)

【摘要】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针灸推拿;刺络放血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282-02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初次感染病毒后,在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此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并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传播,可长期潜伏于局部的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再次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乃及坏死,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神经痛症状。此类症状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1]。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笔者长期跟随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科赵强主任出门诊,总结报道相关病例1例如下:

1.案例

李国翔,男,54岁,2014年4月17日初诊,左侧胁肋部疼痛明显3月余,患者自述3月前因劳累后感觉乏力、低热,纳差,心烦,口苦,脉弦数,左侧胁肋部皮肤灼热感,疼痛,触摸时痛觉敏感,局部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局部持续疼痛,疼痛部位呈带状分布,发疹前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了3天,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服用阿昔洛韦、路盖克等药物及针灸治疗后,除左侧胁肋部遗留疼痛外,其余症状基本消失,痛不可忍。后就诊于我院推拿科门诊,中医诊断为“蛇串疮”,辨证为肝经火毒证。治以针灸、按摩、刺络放血。

首先患者俯卧位,在大椎穴、与遗留神经痛病变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及相对应脊髓节段的夹脊穴,用围刺法在遗留神经痛病变部位周围所选阿是穴并沿神经循行方向排刺所选穴位及其周围进行针刺,以泻法行针后,留针30分钟。出针时,以开阖补泻之泄法出针,然后立即用选好的玻璃罐以闪火法拔罐放血约5ml为度。

配穴:肝经井穴大敦、荥穴(子穴)行间、胆经合穴阳陵泉以泻法行针后,留针30分钟。

然后:1.以揉法在患者背部轻手法由上至下,及局部由内向外,按摩1分钟。

2.以推法在患者背部局部由内向外轻手法缓慢推3分钟。

3.以点按、弹拨法在患者背部局部夹脊穴及其他针刺部位弹拨4分钟。

注意: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故在按摩过程中一定注意不要过力,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

针灸、按摩以清肝泻火、通络止痛,刺络放血以活血祛瘀,共同达到祛邪解毒,缓急止痛的目的。

经门诊采用本法治疗2个疗程(本法治疗以10天为一个疗程)后,疼痛明显缓解,持续治疗4个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

2.讨论

现代中医书籍及教材将本病列入“丹门”(如火丹、蛇丹)。如隋《诸病源候论?丹候》:“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2]”唐《千金要方?丹毒》:“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元《圣济总录?诸丹毒》论曰:“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以其色如涂丹之赤,又复阳气伏于皮中,故谓之丹也。[3]”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丹毒》与之相似,曰:“若皮涩起如麻豆粒者,名茱萸丹。亦有水丹,遍身起皰,透露黄色,恍若有水……”清末《疡科心得集》有“大头瘟”、“抱头火丹”、“赤遊丹”、“流火”之称[1]。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多因为情志内伤,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而致肝胆火盛,脾经湿热内蕴,复又外感火热时邪,热毒交阻经络,凝结于肌肤、脉络而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约占53%)[1]。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筋:“上夹脊”、足太阴脾经之经筋:“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病……两胁痛”。《内经》:“经络不通,病生于仁,按摩以治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上述案例为肝经火毒证,先以针灸直刺毒邪所留之处,可清解邪毒,通络止痛,因为中医诊断为“蛇串疮”,辨证为肝经火毒证。故加肝经井穴大敦、荥穴(子穴)行间、胆经合穴阳陵泉,直刺、泄法、留针,以清泻肝胆经火毒。正符合《内经》所言“凡治病必先治其病所从生者也。”再以按摩疏通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经络,直接作用于引起疼痛的神经根部,而不是疼痛区域,能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直接改善神经根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根部的炎症吸收,消除炎症对神经根局部的刺激而产生的疼痛,后予刺络放血,可引火毒外出,共起清肝解毒、缓急止痛之功,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从而在根本上消除炎症产生的根源,彻底治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53-255.

[2]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吴恒亚.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