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王闽

福建省泉州市中心血站362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不同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无偿献血者共3000名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本血站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所接收,其中共有86名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将其按照人数相等的原则,均分成两组,就常规护理(对照组,n=31)与优质护理(观察组,n=31)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以达到提高再次献血率的效果。结果:从献血满意度方面分析,观察组患者的献血满意度为97.68%,对照组献血者对献血工作的满意度为74.42%,两组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经X2检验后,证明P<0.05.结论:为了保证采血工作顺利开展,提高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避免献血不良影响再次发生,建议血站为献血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献血不良反应;献血者;再次献血;护理对策

无偿献血,是指献血者无偿捐献全血、血液或血浆成分。近年来,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参加到无偿献血活动中,为挽救更多患者提供了积极的影响[1]。但是在献血过程中,由于献血者对献血知识方面严重欠缺,在心理和身体等各方面存在诸多不适感,如:紧张、害怕、头晕等,极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进而对再次无偿献血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就如何提高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减少献血中诸多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2]。文中随机选取本采血站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所采集的300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实验,其中献血者第一次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者有86名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随机选取无偿献血者共3000名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本血站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所采集的献血者,其中共有86名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原则,将其按照人数相等的原则,均分成两组,就常规护理(对照组,n=31)与优质护理(观察组,n=31)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以达到提高再次献血率的效果,其中对照组中,男性献血者有11名,女性献血者有20名,献血者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55岁,年龄平均值为(37.21±2.37)岁,高中以上学历者占20名,高中以下者占11名观察组中,男性献血者有14名,女性献血者有17名,献血者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54岁,年龄平均值为(38.69±2.11)岁,高中以上学历者占21名,高中以下者占10名,两组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对比,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采血站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一旦发现献血者有不良反应,血站工作人员要根据献血者的异常反应做好对症处理,给与其心理安慰,对有皮下淤血症状者,可请献血者24h内冷敷、忌揉搓,待红肿转为青紫后可用热毛巾热敷,加快其消退。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对献血者做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通常情况下,健康人献血一次200~400ml,只占全身血容量的5~10%,采血护士可在采血前给献血人员充分讲明,与此同时,鼓励献血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放松情绪,大胆献血[3]。对于情绪过度紧张的献血人员,护理人员要及时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消除其不利心理状态和不良情绪,对献血者详细讲解有关献血方面的知识,使得献血人员树立正确的献血观念。此外,在献血过程中,采血护士人员要注意观察献血者的心理反应,通过观察其眼神、表情等,及时对过度紧张的献血者从语言和表情上给与鼓励,并教会他们放松的技巧,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活动,而且可以达到转移其注意力的目的,便于成功献血。

1.2.2做好环境护理干预

献血过程中,献血的安全性是影响献血者行为的原因之首,所以采血护理人员要确保采血环境符合要求,以合适的温度、充足的光线和整洁的卫生环境让献血者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无偿献血。此外,采血护士要实施规范化服务,在采血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行为,坚持微笑服务,最好能够以娴熟的采血技术,保证一次见血,一次成功,促使献血者顺利完成献血。

1.2.3做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护理工作

在采血过程中,一旦献血出现异常情况,采血护士要及时对症处理,提高再次献血率。如果在采血过程中发现献血者皮下淤血症状,采血护理人员要立即停止采血,将针头拔出,及时用无菌棉球及弹力绷带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当发现献血者皮下淤血面积较大时,24h内可用50%硫酸镁冷敷,避开针眼;超过24h,用50%硫酸镁热敷。耐心向献血者解释原因并致歉,争取献血者理解和支持,同时让其感到放心。如果在采血过程中发现有头晕等症状时,采血人员也要及时停止采血,对其进行营养补充,使得机体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此外,采血护理人员要告知献血者在献血后24h不能搬放重物,一旦出现其他异常情况,要及时与血站联系,避免影响身体健康。

1.3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采血实验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均在SPSS20.0专用软件中输入,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若P>0.05,表示组间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结果

2.1两组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对比

从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方面对比,两组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详细如下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采血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工作责任心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对于提高献血成功率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献血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献血者出现了各方面且不同程度的献血不良反应,就此,为了提高献血者再次献血率,提高对献血工作护理满意度的评价,除上述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外,还需要从这几大方面多加以重视,具体内容是:(1)采血人员要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在采血过程中,采血者要以娴熟的采血水平,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献血者带来不良反应,如皮下淤血。所以,建议采血者在采血前,仔细观察献血者的前臂血管,选择较粗、较直且弹性好的血管,这样可大大降低皮下淤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采血完,要注意按压方式,通常情况下,采血完建议献血者按压15分钟至20分钟,最好用弹力绷带包扎,避免针眼愈合效果不好出现出血现象。(3)加强采血后回访工作。献血者献血后,难免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基于这种情况,血站要加强回访工作,对献血者做好献血知识方面的宣传工作,鼓励献血者大胆献血。这样通过回访可以让献血者感受到人性化关怀,有利于提高再次献血率。总之,要不断完善护理干预措施及相关献血工作,减少献血后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经研究认为,献血有诸多有利影响,(1)可预防、缓解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率;(2)经常献血者可提高机体造血功能,使得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3)有益于身心健康。基于这些优点,血站采血者要认真采血,在采血前给献血者讲明献血的优越性,同时要严格检查其身体状况,一旦发现不符合献血条件,予以说明情况,暂缓或永久不能献血。此外,做好采血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也非常关键,有利于献血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者,在献血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7.68%,对照组为74.42%,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经X2检验后,证明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说明采血站对献血不良反应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非常有必要。

综上,为了保证采血工作顺利开展,提高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避免献血不良影响再次发生,建议血站为献血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清.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护理研究,2014,08(18):228-229.

[2]王静.无偿献血招募中的心理学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8):710-711.

[3]詹伟波.献血后皮下瘀血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措施[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09):163-164.

作者简介:

王闽(1981年-),女,籍贯:福建泉州,主管护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临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