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探讨——以云南富源县县城初级中学为例

/ 2

山地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探讨——以云南富源县县城初级中学为例

张雁楠李晓培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云南昆明650228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不仅仅是一个能遮蔽风雨的场所,它更承载着积累知识、塑造人的品格、极大满足人们认知和探索的欲望、紧随时代脚步的职能,然而原有的校园建筑、校园环境及分散式的小型中学校区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现以实际工程为例,提出“结合实际地形及规划条件”的原则,分析山地校园建筑在地形复杂及规划实施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下的一些设计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山地校园;规划设计;结合实际地形

引言

一所新中学校园的建设受用地及城市影响往往无法进行原址重建,更多的是重新选址建设;然而在重新选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山区较多的一些县级城市,受当地城市的地形地貌及当地城市规划提前而具体实施相对滞后的矛盾因素影响下,校园选址的结果很难尽如人意。在此情况下校园的规划设计本身就是一个难点,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对设计师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处理好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也成为了本文讨论的重点。

1.工程概况

1.1区位分析

富源县县城初级中学建设项目位于县城高站台地块,项目用地属于该县规划教育用地,此次规划被分为两期,一期用地为77880平方米(116.82亩),二期用地为40160平方米(60.24亩)。周边环境优美,大气扩散条件好,周围没有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源。区域环境质量良好,气候条件、地址条件、水文条件和环境条件较好。项目用地西临富法路,东临12米宽规划路,南临当地村落。背面鸣凤路延长线横穿整个用地,将北部用地一分为二。

1.2地向、地貌

整个规划用地成东西走向,用地形状极不规则,南北向最长约为625米,东西向最宽约为322米。用地北侧被36米鸣凤路延长线横穿整个用地,将其分为南北两块。整个用地呈东高,西低。高差变化主要集中在东面和北面,东西向最大高差为32米,南北向最大高差为18米,南部高差变化较小,地势相对平坦。

1.3项目概述

整个项目用地118040平方米(177.06亩),分为两期实施。新建学校在校人数为4000人,80个教学班,其中寄宿生为3200人。新建两栋教学楼,一栋科技楼,两栋学生宿舍,一栋食堂,一栋行政图书楼,一栋风雨操场,室外厕所,以及一百套教师周转房。

2.现状及场地问题分析

现状及场地问题分析(图1、图2)。

图1

2.1项目用地分析

本项目用地177.06亩,其中一期116.82亩,二期60.24亩,从整个规划用地面积来看,用地似乎很充裕,然而对于山地而言,很大一部分用地属于山包、陡坡,难以进行建筑布置或建设成本过高,其次整个规划用地形状怪异,校园建筑中教学区、宿舍区有日照要求,运动场的布置也有朝向要求,因此整个建设用地就形成了看似很大,实则可建范围很小的一种局面,这对校园建筑及各种场地的布置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图2

2.2用地高差分析

项目用地原属当地县城高站台地块,中北部多为废弃厂房、仓库,最南部相对平缓区域为货车停车场,山体主要分布于用地东北及西南角,东西部及西北部为陡坡地段,北部用地与现状路间设有10米高挡墙。由于山地高差的存在,我们不能套用以往平地校园规划的设计思路,在建筑群体布局基本确定之后,设计中主要采用“台、坡及挡墙”的形式来处理整个场地的高差问题。“台”主要是依据建筑布局及场地高差情况分台布置建筑,减少土方量及建设成本,合理组织规划台地也可使建筑在高度空间上错落有致,丰富建筑空间形式。“坡与挡墙”主要解决各台地之间的高差问题,同时结合景观设计,创造优美的景观效果。校园内部为了联系不同标高的场地设置围绕校区的内部车道,可以同时满足消防要求。

2.3主要规划条件分析

本地块西临富法路,但因高差问题,地块无法使用此现状市政道路,现阶段仅北面一条小路可进入场地。从规划条件来看,鸣凤路延长线自西向东横穿整个地块,将其一分为二,用地东面为12米宽规划道路,外围规划道路建成后整个校区路网及市政将变得更加成熟,然而县城的规划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具体实施需要一个很长过程,然而学校的建成与使用近在咫尺。因此校园建设就必须寻求一种灵活的方式,既满足近期使用又符合远期规划,让两者之间达到互通有无的状态。

3.校园规划设计

在结合地形及外围道路情况下确定校园主要轴线,同时形成整个校园主景观带,设计以步行形式起于西面富法路,同时作为将来学校的大门,东面收于教学楼前广场,既是校园主景观带,同时也是教学及运动场区域的划分线。整条景观带通过台阶的形式解决了东西向约32米高差的问题。而学校的机动车及食堂后勤出入口则考虑从校园东侧12米宽规划路引入,顺利解决从西、北面因高差过大而无法引入问题。

在场地竖向设计方面,为尽量减少土方量,节约建设成本,整个校园建筑布置采用分台形式布置,教学楼位于北部用地的东面最高台地,往西通过地形的高差变化依次布置科技楼,图书行政楼。教学楼及科技楼之间设置风雨连廊,解决师生在天气因素影响下的通行需求。通过此种形式的布置,教学建筑群自西向东面向城市形成一个高地错落的布置,创造了好的城市景观的同时也解决了场地高差及土方量问题。

用地中部地势相对平坦,西面现有道路局部设置挡土墙进行平整之后设置运动场地,受场地及地形限制,部分篮球场及排球场暂时考虑设于400米标准运动场内。运动场西面设置二期风雨操场,由于相对高差较大,设计考虑通过风雨操场二层屋顶与运动场地面标高相连来解决高差问题。

用地最南端地形奇异,相对狭窄,但环境优美且远离噪声污染,设计中考虑单独一个台地,设置学校食堂及学生宿舍,食堂及运动场地间设道路与规划道路相连,为食堂提供单独的后勤出入口。为了获取最好的的景观、日照及通风效果,学生宿舍设于总图南部用地的东面,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及学习环境。

通过对地形及外部规划条件的分析、提炼完成校园规划布置后,仍剩有大量难以建设的用地,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地形的原则,根据独特的自然风貌及空间关系营造延续的景观效果,以层层递进的景观体验形成视觉汇聚点,在各个教学组团及生活组团、山体、山坡处设置主要的景观节点,最大限度的丰富校园生活,为学校师生创造一个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

4.近期使用与远期规划间的转换

近期使用与远期规划间的转换见图3。

图3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得出,实现整个校园的完整规划需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将随外围市政规划道路的完成而彻底实现。因此近期考虑建成校园内部道路与现状地形上的原有道路相连,满足学校师生的通行及消防问题,暂不考虑建设用地西面的校园步行主入口及用地东面的校园机动车出入口。学校篮、排球场地暂时考虑建于400米标准运动场内,以合用的方式满足现阶段使用问题。用地最北端的教工周转房造不考虑建设。远期使用上,由于贯穿用地东西方向的鸣凤路采取下穿的方式建设,因此鸣凤路上部用地可得到更好的利用,此事可将运动场内的篮排球场地搬迁至此,原运动场地区域仅保留正常教学所需场地,学生课余所需的运动场地也得到妥善布置,既不影响教学也使原有400米标准运动场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用地最北部的教工周转房与教学区的道路也实现完美连接,解决了教工宿舍区无法通行问题。此外,外围规划道路的建设也截断了进入校园唯一的道路,此时用地西面的校园步行主入口及用地东面的校园机动车出入口一旦建成,也就完成了整个校园的规划建设。

5.结语

由于土地的出让方式,规划原因及设计调整等因素,工程持续四年终进近期规划尾声,逐步趋于成熟。设计所想的分台建设解决场地竖向问题已如期实现,建筑在空间上错落有致的感觉也已形成,让人体会到由平面变成现实的喜悦。虽受地形及规划条件影响,在建筑及运动场地布置上多少有点缺陷,然设计中尽力平衡,协调各种功能、流线关系,既满足规范要求也做到结合地形,同时也才能做到建筑、环境、人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娴,邢海.谈山地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2012)19—0015—03.

[2]何小萍.浅谈中学校园建筑的规划与设计[J].建材与装饰,2008,(6):34~36.

[3]GB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