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赏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

耿文慧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怀周幼儿园256654

摘要:人类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如交往需要、受人尊重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期就开始陆续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伴随人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赏识自信成长

班上孩子的成长档案需要家长记录孩子的日常表现或成长趣事。很多家长都认真记录,并快乐着孩子的点滴进步。可瑶瑶的父亲只写了一句话,大意就是希望老师对孩子加强教育,一看就是在应付。沟通时,他的回答更是让我无语:“啊呀,有啥可写的!我就随便写了几句,孩子啥啥不行,就找不到一点儿优点……”

孩子真的就一点儿优点也没有吗?当时瑶瑶就在旁边,不知听了父亲的这番评价孩子是什么感觉。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应该是比较全面和完整的,相信瑶瑶的父亲也只是随口一说,如果别人说瑶瑶的不是他肯定会不高兴。中国有句老话“孩子是自己的好”,无论自己的孩子怎样,如果是遭受别人的非议,做父母的都不会心甘情愿地承认。可同样是这些父母,却又常常会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视而不见。

人一生中最最幸福的时光,应该是在出生以后到学会说话和走路这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个时候,孩子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他们会说“贵人迟语”;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也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给予帮助。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无论早晚都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不仅是父母,所有的成人对这时的孩子都是以鼓励和赞赏的态度对待的。这不就是赏识教育嘛!赏识教育,所有的父母都本能地使用过,又在无意中忘却了。

人类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期就开始陆续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伴随人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在这一时期,孩子在成人的鼓励与赞赏中进步得最快,父母的心态也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欢乐。

但是等孩子慢慢长大,上了幼儿园、小学,家长、老师就全都“恨铁不成钢了”,不愿甚至不许自己的孩子有些许的落后与失误。总觉得,别的孩子会的我的孩子也应该会,这还不算,别的孩子不会的我的孩子也要会,这样才觉得心满意足。时时刻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对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往往是忽略不计,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接踵而来的便是对孩子的不满、批评和指责。很多孩子的潜能就在我们一次次的摧残下,慢慢地消失了。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并使之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教育者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的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身体、个性的自然发展。孩子的每一次摔倒都是在成功的道路上的一次前进。赏识孩子,才能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神奇的向往。

1.赏识孩子,充分地挖掘孩子的潜能。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不尽相同,以至几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在这方面有突出的天才,有的人却在那方面有惊人的成就:有的孩子喜欢画,有的孩子喜欢写,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喜静……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各方面的才能、天资、志向、兴趣等个性特点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人尽其才,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2.赏识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自尊。当孩子犯了错,完不成学习任务或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常常采用严厉的言辞加以批评指责:“笨蛋”,“没出息”,“不可救药”等等,这些否定性的言语,让孩子丧失了信心。更有的孩子因此就破罐破摔。因为他发现,即使自己再努力也得不到承认。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赏识孩子,首先要发现孩子的进步,然后分析不足,引导他走向成功。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和老师对他的关爱与尊重,而且孩子也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找到改变的良方。

教育,不应该在孩子的头上盖上透明盖,而是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教育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这应该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当然赏识必须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赏识要讲究艺术,切忌笼统应付。应尽量多地用描述性的语言鼓励孩子,让他明白自己好在哪里。(2)赏识要持之以恒,不能心情好时一切都好,在情急生气时就又怒不可遏。(3)赏识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强化。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龙玫译《发现孩子的潜能》.鹭江出版社,2015。

[2]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译林出版社,2013。

[3](美)马斯洛马良诚译《动机与人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