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李英霞

(双鸭山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目的:研究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表法将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15)与实验组(n=15),将采取常规治疗护理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将采取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D-二聚体、住院时间、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D-二聚体(0.75±0.12)、住院时间(10.25±2.22)、血栓发生率6.67%等指标对比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应用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存在显著效果,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因患者长期卧床引发的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1],如果发病后不能予以及时的治疗可能促使患者丧失肢体功能,提升患者痛苦感,严重可能形成急性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形成肺栓塞的基本因素,因此在临床中研究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对我院收治的30例危重患者进行如下过程的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的30例样本数据均从我院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0例危重患者中选取,重症患者一般都是脾切除术后合并骨盆骨折,乙状结肠破裂修补术后,直肠癌术后等,并且所有患者都未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干预。在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目的充分了解之后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分组方式为计算机表法,组别为两组,实验组(n=15)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58岁,平均年龄为(70.35±4.58)岁;参照组(n=15)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8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年龄59岁,平均年龄为(71.581±4.54)岁。利用统计学软件研究两组患者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给予患者下肢维持功能位,每间隔2h为患者拍背、翻身1次,护理人员提醒患者家属为其进行手工按摩双下肢,适当活动活动足关节等。实验组患者予以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患者每天进行双下肢气压治疗,每次治疗30min,每天两次,进行为期15天的治疗。临床护理中依据患者实际情况来确定气压治疗停用的时间。包括以下内容,连接仪器的电源,并且将各种管道接头连接好,将患者双下肢进行上抬,予以患者充气腿护套,把足背拉链拉到大腿最上方且扣好,打开电源,设定充气压力时间以及参数,工作时间为30分钟,在10~20kPa内控制工作压强,依据脚、小腿、膝盖、大腿等基本顺序来进行间歇性气反复释放压力以及施加压力。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停止治疗。使用中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巡视病房,询问患者的状态以及感受,评估患者舒适度,为患者设定合理的脉冲压力参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为患者详细阐述仪器设备的注意事项,促使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护理工作。若患者存在血伤口此时需要暂缓治疗。仪器使用中需要保障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以患者不存在异常感觉为适宜。对血管弹性较差或者老年患者需要从最小值开始缓慢增加压力值直到耐受为止。所需要暴露患者肢体部位此时需要予以一次性棉质隔离衣,以便于可以避免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之内双侧或者单侧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是否发生异常,是否出现肿胀、腓肠肌试验是否存在异常,经超声多普勒检查后若患者出现异常,并且经深静脉血栓彩超诊断之后患者静脉血管中不存在频谱信号以及彩色信号,研究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采用日本希森美康CA-1500血凝化仪器来对D-二聚体进行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收集本次研究的30例危重患者所有临床数据,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较用率(%)形式表示,并且采取卡方检验,两组患者D-二聚体、住院时间等比较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并且采取t检验,当数据P<0.05且差异显著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二聚体、住院时间

实验组患者D-二聚体、住院时间等指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

3讨论

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等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重症患者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卧床时间超过7天,合并糖尿病,应用刺激性药物,下肢深静脉置管,年龄超过65岁,感觉活动障碍等,上述都是高危诱发因素。经大量资料显示深静脉血栓是诱发肺栓塞的高危因素[2],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实际上是相同疾病的不同阶段,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会引发远期栓塞后出现静脉功能不全现象,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是一种物理治疗方式,通过机械方式来对人工按摩进行取代,通过对多腔气囊进行反复充放气逐层施加压力,也就是从四阶叠加式套筒第一阶到第四阶进行循环充放气,经套筒上接口将连接气管产生的气流充入到气囊内气室中,随着压力的增加气囊会大面积挤压以及按摩患者肢体[3],促使出现循环的组织以及肢体压力,按摩与挤压能够深入到患者深部淋巴血管以及肌肉血管,促进血液可以从远心端进入近心端,改善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加强动脉灌注,最终达到消除水肿以及预防下肢脉血栓形成的目的,此外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因为可以持续循环的加压,可以促进肌肉进行被动舒张以及收缩,避免肌肉萎缩[4]。

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在血栓发生率、D-二聚体、住院时间等指标之间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钟丽,蒋文英研究的血栓发生率2.27%基本一致。

综合以上,空气压力波治疗对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具有确切疗效,可以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5]。

参考文献:

[1]梁爱霞,孙克陆,徐敏等.空气压力波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4(9):1752-1753,1754.

[2]李铭,郑江丽,周华等.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11(6):735-738.

[3]秦淑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23):3042-3044.

[4]钟丽,蒋文英.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腹部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5,28(1):152-153.

[5]覃秀娟,韦利霞,韦蕙肖等.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妇产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8):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