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6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61

孙铭鸿

孙铭鸿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人们尊称巴赫为“德国音乐之父”。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BWV861

一、巴赫平均律的组成和思维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共分两卷,是由前奏曲和赋格曲组成。二者

连在一起,既形成对比,又起着补充作用。前奏曲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流动,音乐思维富于幻想;赋格曲的形式则非常严谨,音乐思维是严格集中的。

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巴赫:“他的名字不应叫小溪(Bach),而应叫大海(Meer)。”是的,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巴赫的音乐就像是气势磅礴的大海,将德国的古典音乐旋律、多声部的和声和节奏汇成了音乐的海洋。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充满了18世纪德国显示生活的气息。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和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很好地体现出了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学期我学习的是平均律第一册BWV86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不仅使我对这首曲子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使我对巴赫的音乐思维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地理解了巴赫作品的音乐内涵。

二、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由来

根据葛尔伯(ErnstLudwigGerber,1746-1819)的《音乐家传记辞典》描述,巴赫因为在没有乐器的地方而闲得无聊,因此在短时间内谱成了《平均律》的。可是实际上曲集的完成,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在巴赫于1720年开始谱写的《符里曼小曲集》里已经出现了《平均律》中十一首前奏曲的原形。根据《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订正,两者相比可看出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赫的作曲技巧又有了显著的成长。另外,虽无确证,但从风格上看,各赋格之间也可以窥出年代的差距。

标题“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制。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识,但在巴赫时代的律制是近乎现代的“纯律”的。当时的律制,除C大调可应用之外,其他带升降记号的各调,在乐器(尤其是键盘乐器)上很难演奏,任意的转调也是困难的。为消除这种缺点而发明的方法即为“平均律”。平均律虽早在十八世纪已被提倡,但从事音乐实践的音乐家们却一直未予重视。首先采用平均律运用于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这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名称的由来。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nnKasparFisc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个调的前奏曲与赋格曲集“AriadneMusica”(1702年)。巴赫受到此曲集的影响是可能的。

巴赫自序里的“全音和半音”是指本位音与变化音,即白键与黑键所表示的调性。

三、巴赫平均律前奏曲和序曲分析

(一)BWV861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以右手天籁般的颤音开始,弹奏时右手不仅要清晰、均匀,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里面。这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手指上颤音的稳定性终于达到老师的要求,老师又给我讲解了其中更加深刻的感情。在一片广阔的土地上,双手合十,虔诚地对着天空祷告。在音色处理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向上帝祷告时要温柔,就像在祈求一样。因此弹的感情不能太强硬。在本曲结尾处,倒数第二行中有一个导七和弦,要让人感到紧张的情绪在里面。最后这两行象巴赫在诉说着什么一样。他问道,为什么耶酥会被钉在十字架上?因为犹大出卖了他,他回答。而在最后一行中,巴赫肯定地告诉大家:他相信耶酥早晚会复活的。

(二)BWV861赋格曲

这是一首四声部的赋格。和它的前奏曲遥相呼应。我认为,在这里要把主题分为两部分来看。主题的前半部分要弹的坚定一些,而后半部分则要弹的柔和一些,要有些请求的意思在里面。不停地在重复着的主题就像是巴赫在不断地做祷告一样。但不能为了突出重点就把主题弹的非常生硬。主题虽然要突出,可抒情的感情还是应该要多一些。在开始时我总是把这首赋格的大部分都演奏的很强。渐渐地,随着对曲子理解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些平均律中的共通之处。赋格是复调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既难于理解又难于创作。多个声部的思维,多条旋律的交织,和谐的犹如天界的声音,仿佛是上帝的音乐。聆听赋格,要用头脑和智慧来用心听。赋格主题穿行于各个声部之间,对位的声部会将它们藏匿起来。不论这些主题如何变化,我们都要找到它们,并赋予感情与生命。这便是我认为演奏平均律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巴赫的平均律音乐博大精深,他对整个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要想真正弄懂并且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时间做训练与研究。我们应当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演奏巴赫的作品风格,对以后的学琴生涯也将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