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探讨

刘博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成因思考

一、新闻娱乐化的内涵及特征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其特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个特征是所谓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犯罪行为、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第二个特征是刻意将硬新闻软化。严谨、公正、深刻是严肃新闻的普遍追求,但一些报道却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司法行为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第三个特征是电视新闻主持娱乐化。这个特征又分为两种,一是主持人外形的娱乐化,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普遍特色是“美女主持人”,在美女经济流行的时尚中,电视台也要用美色取悦受众,我们的女主持人更换的速度之快,也让西方电视同行惊讶,我们不在乎女主持人的阅历和个性,只在乎女主持人的长相气质。

二、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一)社会文化转型,是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

在社会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电视节目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先前只强调宣传与教化,发展到同时追求娱乐和消遣。一时间,电视娱乐类节目在电视节目中的比例迅速攀升。在整个电视界争着“制造娱乐”的情势下,电视新闻人也不甘落伍,把目光转向了传统的严肃新闻领域之外,开播了许多或以社会新闻,或以文化娱乐新闻为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有的甚至把娱乐节目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形式和手段移植过来,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一种轻松气氛,迎合大众文化为主导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满足受众的娱乐要求。

(二)电视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是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经济原因

当电视走向市场之后,时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电视台的节目要尽可能有高的收视率。因为收视率的高低,决定着广告收入的多少,而广告收入的多少决定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电视台之间各显神通。中央级电视媒体,它们主要集中于“硬新闻”的报道。由于它拥有众多的高素质新闻人才、先进的技术装备、分布广泛的新闻网络,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几乎成为它们的独家报道。因此,在“硬新闻”争夺中处于绝对优势。与中央级电视台相比.省级非卫星电视台和城市电视台等没有实力参与重大新闻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电视新闻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它们竭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新闻道路,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就是走“新闻娱乐化”的道路。它们转而以报道社会新闻等为主,追求报道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并采用“说”的方式报新闻,突出新闻的娱乐性。

(三)西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是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

在西方,电视被当做娱乐产业。不仅娱乐节目所占比重大而且新闻报道也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在他们那里,“信息和娱乐领域已经融为一体”,“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也就是说,新闻与娱乐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在西方,许多电视媒体将新闻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和市场的法宝。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视为拯救媒体的良药。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走向市场后,西方电视的许多节目类型和做法被借鉴到我国,譬如谈话节目、“说新闻”等等,西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做法自然也被国人效仿。

三、对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第一,建立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在新闻中,就是在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上要树立自觉的主流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受众提供健康、积极的信息,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

第二,新闻娱乐化,并不意味着衍化为庸俗化、低俗化,导致新闻报道丧失应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新闻工作者应把对新闻事实的兴趣点,从片面追求事件的冲突、故事性等转变为注重新闻事件的内在社会影响上来,全面真实反映客观世界,构建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

第三,提高新闻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传媒的文化层次是由传者和受者的文化水平、文化趣味决定的,传者文化趣味的庸俗化会导致大众文化中的受众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平庸化。因此,新闻报道应加强新闻传播主体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些记者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有偏差,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哗众取宠地炒作明星绯闻,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炮制“假新闻”,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刺激受众,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缺乏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这样不仅误导了受众,同时也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和自身品位,这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相背离。

参考文献:

[1]汪业芬.对新闻娱乐化的思考[J].新闻三味,2008.7.

[2]吴飞等.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2,(5).

[3]黄耀华.中国新闻传播业最新统计数据[N].中华新闻报,20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