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刘翠红

河北省涉县河南店镇南庄小学:刘翠红

摘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多么重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更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其中,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那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以自己的方式诠释朗读教学。

一、抓住特征想象读

为了表达时更生动,人们在写文章时常常会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有时也可以起到朗读提示的作用,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往往带有很大的形象性,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把握所比事物的特征,帮助自己读好有关语句。如《威尼斯小艇》一课中描写小艇样子的一句话:“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这里,作者形象地把小艇比作游移轻灵的蛇来突出小艇行驶时轻快、灵活的特点,既生动又给人以美感。在指导朗读时,我就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蛇游动时蜿蜒曲折、迅速前移的灵活样子,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朗读时“轻快、灵活”应加速读才能表现出小艇的那种独特之处。

二、重点语句品味读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体现人物品质的。在叙事过程,作者又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如果能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语句,对于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品质,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如《一个降落伞包》一课,叙述的是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遭遇寒流差点机毁人亡的危险情况下,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小扬眉,又不要别人让给他伞包,充分表现了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第3、4节,先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在研读中,学生都找到了这样三句句子:“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她的面前。”“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他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坚决同困难和危险作斗争!’”“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品味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学生们有的说:周恩来同志听到小女孩的哭声,想都没想就“立刻站起来,几步跨到她的面前”,我从“立刻”、“几步”等词看出动作很快,说明他关心小扬眉;有的说:我觉得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的伞包快速地解下给小扬眉背上,说明他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有的说:尽管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周恩来同志却表现得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不仅从行动上关心小扬眉,而且还从语言上安慰她,鼓励她,语气是和蔼可亲的,似乎给了她一股力量,所以让我感动;也有的说:当大家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时,他却很果断地拒绝了,其实他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真是让人钦佩呀!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送进文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周恩来同志的光辉形象,学生心中对周恩来同志的那种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心理刻画揣摩读

写人的文章往往需要在叙事过程中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心情,读好这些句子有助于学生体会人物品质,进而感受人物形象。对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重视指导学生关注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如《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一课通过叙述小主人公麦克用自己的行动——早起帮爸爸挤牛奶——作为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塑造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形象,反映了麦克与他爸爸之间深厚的感情。文中不乏描写麦克心理活动的句子,其中有两处通过写时间表现出麦克当时的心情,一处写他等待早起:或许是第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一点一刻,……三点差一刻了……另一处写他期待父亲看到他送的特殊礼物: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着——十分钟,十五分钟……这两处都表现了他急切期待、激动不已的心情,而正是因为急切地期待着,他才觉得时间过得缓慢,是在慢慢“挪动”着。学生体会到了麦克急切的心情,而时间过得是那么慢,如何把握这一矛盾,读出该有的速度呢?此时,我就这样启发学生:麦克感觉上嫌时间过得慢,所以读时应放慢速度;而他心情又那么急切,速度就应稍快,因此可以处理成先慢后渐快,声音也可以处理成由轻到响。学生这样一读,麦克乖巧懂事的形象便在心中变得清晰明了,也就深深感受到了麦克对父亲的那种深沉的爱。

四、演读,感悟体验

表演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真切体会作品的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将相和》、《晏子使楚》等这样的文章就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我深切地体会到朗读对学生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朗读使学生有兴趣的去阅读大量书籍;朗读使学生在写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感情;朗读还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多了,想象力丰富了。这必然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学生的思维也必然地活跃起来,思维的活跃,对学习其他科目也是一种促动,一种提高。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