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观察

雷立松程玲(通讯作者)

雷立松程玲(通讯作者)

(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重庆404500)

【摘要】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6月期间共收治膝关节病患者31例,40膝,其中,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19例,22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例,10膝,全膝关节结核患者5例,8膝。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随访1.6±0.5年。患者术后2周和12周分别对其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术后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3.5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膝关节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204-02

膝关节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疾病,疾病晚期可导致患者丧失膝关节功能,进而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常用方式,它是一项较为成熟的置换技术,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病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分析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膝关节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开展本研究,并作出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6月期间共收治膝关节病患者31例,40膝,其中,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19例,22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例,10膝,全膝关节结核患者5例,8膝。本组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患者年龄为45~8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2.5±4.5岁;患者病程为3个月~15年不等,平均病程为5.4±2.5年。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患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股胫关节间隙变窄、不对称、膝关节边缘增生等。

1.2治疗方法

取患者仰卧位,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患者的大腿部位加气囊止血带。在气囊止血带的控制下在患者膝关节前正中位置进行纵向切口。在患者的髌骨内侧将关节囊切开,有骨赘的患者应将多余骨赘切除,松开膝关节内侧的挛缩结构。切除患者半月板与松解关节后,应将患者膝关节肱骨近段和远端充分暴露,之后进行截骨操作。在截骨时,应以患者膝关节骨缺损程度与膝关节屈伸程度为依据选择截骨厚度,使其在保证患者膝关节屈膝间隙等宽的同时保证平衡的韧带张力。假体安装完成后,检查患者关节松紧程度、髌骨运动范围与轨迹等。在上述问题确认后,对关节腔进行冲洗处理,并运用骨水泥将假体安装、固定。之后,再次冲洗关节腔,进行引流管设置,关闭关节腔。最后,缝合手术切口,松开大腿部位的气囊止血带并进行加压包扎。

1.3术后处理与康复锻炼

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抗炎、止痛及预防血管的治疗。对于引流较大的患者,应间歇关闭患者引流管,以保证患者膝关节屈伸效果。术后2天可将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术后3天可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膝关节康复锻炼,术后7天患者可下床锻炼行走,并注意患者患肢的协调性训练。

1.4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术前与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的制定以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1989年提出的评分标准为依据,即85~100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小于60分为差。膝关节优良率为优良总和/患者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运用SPSS19.0数据处理系统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前和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3年,平均1.6±0.5年。运用本研究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2周与12周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其中,术前平均分为13.56±10.58分;术后2周平均分为59.23±10.05分;术后12周平均分为90.45±10.88分。术后2周和12周,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的膝关节肿胀与疼痛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从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来看,术后恢复为优13例,良16例,优良率为93.55%。

3.讨论

膝关节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常见的膝关节疾病包括膝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结核等。膝关节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膝关节疼痛、肿胀与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伴有内翻、外翻、屈曲畸形等[2]。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临床中治疗膝关节病的首选方式,随着假体设计的不断发展以及置换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已经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术后患者的15年生存率达到85%以上[3]。

良好的手术操作是临床中保障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成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此外,手术适应症的有效选择、假体的选择与术后康复锻炼等也是保障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随访1~3年,平均随访1.6±0.5年。患者术后2周和12周分别对其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术后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3.55%。由此提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膝关节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亮,甄相周,郭前进等.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病86例98膝[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6):4845-4847.

[2]陈琦,鲁厚根.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病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5,16(5):39-40.

[3]区文欢,陈述祥.初次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10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7):1427-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