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精神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精神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分析

苟春凤

苟春凤

成都市温江区第三人民医院61113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精神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选取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展开分组,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均包含32例患者,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精神康复护理。比较两个小组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存在差异(P<0.05);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比观察组低,两个小组存在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精神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显著。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精神康复护理模式;认知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感知行为、思维障碍,严重者会出现精神活动不协调表现。精神分裂症常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以及健康。为此,本次研究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精神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本次探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探究一般资料

在我院选取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将选择好的64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展开分组,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其一是对照组,其二是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6岁,平均(47.39±10.28)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3年,平均(5.19±2.16)年;观察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6岁,平均(47.39±10.28)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3年,平均(5.19±2.16)年;两个小组年龄、性别、病程等相关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探究经过了伦理委员会相关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

1.2.2观察组

精神康复护理,方法如下:(1)日常生活训练:指导患者完成打扫卫生、洗澡、使用餐具等日常训练,当患者完成训练后,对其正确的日常行为给予鼓励,并且进行表扬,为患者准备小奖品。(2)社交技能训练:当患者日常生活训练有一定成效后,开始展开社交技能训练,锻炼患者交谈技巧,若是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出现行为或者思维异常,应该及时进行修正,鼓励其参加社交活动,例如下棋、户外运动等等。

1.3观察指标

对组间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总分1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护理满意度,主要包括3种指标,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来统计,由家属填写,第1种满意:80~100分,第2种基本满意:60~79分,第3种不满意:1~59分,计算方法: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探究应用的统计学软件版本是spss23.0,应用此软件对本次探究中两个小组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用来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法(%),检验表示方式²,统计学意义可以用P<0.05来表示。

2.结果

2.1组间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相关数据具有很大差异性,(P<0.05),如表1所示。

2.2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比对照组优异,相关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如表2所示。

表1:组间日常生活能力比较结果(,分)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压力逐渐加大。根据临床结果统计,近几年以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现阶段,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家族史遗传、环境、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2]。此种疾病会使得患者社会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对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3]。精神康复护理模式主要是按照患者自身状态做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社会技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刺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患者形成自我认知,提升功能[4-5]。

对于本次探究结果分析,护理前,组间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差异明显(P<0.05)。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对照组比观察组差,两个小组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见,精神康复护理模式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优于常规康复护理干预。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精神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显著,能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社会功能,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使得护理满意度有所提升,增强了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是一种具有临床实际价值的护理模式,值得被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闵海瑛,王玲,施美丽,等.系统认知治疗技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14):68-70.

[2]李淼,徐英,李雪,等.Orem自护理论结合品管圈模式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1):163-166.

[3]黄益花,胡培忠,吴方梅.阿立哌唑治疗过程中应用协同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及家属满意度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10):362-363.

[4]代春雨,李银山,胡越超.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v.27(13):183-184.

[5]吕灯兰,朱培荣.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2):1654-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