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1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研究

覃娇丽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中心学校5301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方面进行分析,思考了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明确了相关的要点和方法,可供今后参考。

关键词: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同伴交往

农村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处于弱势状态,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要更加清楚小组工作介入的工作方法和目的,发挥其效果。

一、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表现与成因

儿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儿童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是社会稳定和祖国不断强大的基础保证。在儿童的成长经历中,早期同伴的交流和认知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对儿童未来心理特点和性格养成起到引导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同时,加强儿童时期同伴交往能力,不仅可以提前深化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而且可以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近年来,屡屡听到留守儿童做出的一些难以想象的行为,导致悲剧产生。这些悲剧的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许多学者就留守幼儿心理以及行为等话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得到了较多关注。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够促进幼儿社会认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表现。本论文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马头镇三至六年级的在校生孤独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的是Asher《儿童孤独量表》,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187份,有效率近90%。调查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187名的留守儿童朋友数量较少、人际交往氛围窄、交往也不主动。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自己本身就有孤独的体验。

2.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成因。(1)缺乏交往的能力。(2)社会支持网络匮乏。(3)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4)监护不当。

二、小组工作的介入

1.小组初期。本次的小组活动初期的任务和目的有四点:破冰与相互认识、了解小组目标、建立团队意识、订立小组规范。计划通过两次小组活动达成这些目标。第一次小组活动首先通过设计昵称、大风吹、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组员与组员之间、组员和小组工作之间相互认识,在这一环节工作者通过游戏的方式很好的营造了小组的温馨氛围,发现小组成员很好的融入小组中。第二次小组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互帮互助,建立团队意识。通过两次的小组活动,这些孤独地留守儿童聚集到了一起,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也扩大了。

2.小组中期。本阶段的小组活动主要就针对这三个表现展开:

表现一: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学会交往。留守儿童缺乏交往的能力,本次小组活动首先通过我的优点、我是最棒的等游戏让成员培养积极地心理,敢于与他人进行交流。

表现二:正确面对孤独。工作者要让组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知道孤独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要真正学会如何应对。

表现三:调整儿童与父母认知,帮助父母意识到儿童的情感缺失。因此本次活动目标主要是让家长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和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及危害,意识到与儿童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3.小组后期。小组活动的后期一项是做好离别的准备和组员的情绪处理,另一项是小组评估。

第一项工作中工作者让组员与其父母分别在纸卡上书写对方的改变,或新发现,也可写上鼓励或期望,写完后互相交换,并在小组中分享,增进彼此的沟通与情感交流。其次与组员总结分享小组内容,交流得与失。最后告知小组活动的结束。

第二项工作是小组评估,小组活动评估的方式分别是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对家长和老师的访谈结果评估。结果表明,小组工作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反思

本课题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介入对象范围和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其次,小组活动过程中领导者在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存在技巧和方法的运用不当问题,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必须对其进行长期性的服务。

要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强化家校之间的联系。对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学校要建立健全档案制,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相关家庭信息要进行详细地记载,对留守儿童的各种行为以及其内在的心理需求要给予充分地关注。将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最初阶段的各种基本情况和后续发展中各个阶段的各种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地记录,对于初中留守儿童的档案实施动态化的管理,和家长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对个别留守儿童进行个别化的引导和教育。对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老师要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等基本信息告知学生本人或者其监护人,这样做可以有效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及师长之间沟通的桥梁,逐渐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的生命关怀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对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进行思考,论述了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具体的方法,并对其交往能力提升的对策进行了总结,可供今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