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王新妮于丽芳

(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山东威海64200)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该院妇科盆腔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生存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2%)显著低于对照组(28%),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2%)显著高于对照组(82%),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137-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科盆腔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5%~35%[1],会导致下肢功能障碍和肺栓塞,严重者会致残甚至死亡。根据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本院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实施相应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于该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年龄22~56岁,平均(39.32±7.53)岁;体重48~78千克,平均体重(57.82±8.26)千克;手术病因:卵巢囊肿19例,子宫肌瘤17例,异位妊娠14例。对照组:年龄24~57岁,平均(41.09±8.12)岁;体重46~77千克,平均体重(56.32±7.75)千克;手术病因:卵巢囊肿21例,子宫肌瘤14例,异位妊娠1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术后给予后续性药物治疗,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协助医生采取应急处理。

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主要包括:一是对患者进行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依据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推荐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等级分级,总分≥5分为极高危,3~4分为高危,2分为高危,0~1分为低危[2]。针对极高危患者,如果术前有血液高凝状态给予低分子肝素0.4ml/d,否则只需术后给予至出院。术中使用分级弹性长袜对下肢加压,术后继续使用14d;针对高危患者,术后第一天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第二天给予低分子肝素0.4ml/d至出院,术中使用分级弹性长袜对下肢加压,术后继续使用7d;针对中危患者,术后连续3d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术中使用分级弹性长袜对下肢加压。二是术前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诱因、并发症状、可能出现的后果等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主动配合护理工作,提高依从性。训练患者熟悉下肢运动、大口呼吸、床上咳嗽等锻炼技巧。三是术中护理,当手术时间>2h时患者床头朝下与水平面呈15°,在足关节下放4cm厚沙袋,使其小腿肚和床面留有空隙。如果手术时间超过预定范围,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3]。四是术后护理,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卧6h,然后取舒适自由卧位,每2h变换一下体位,尽早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并做深呼吸运动。术后6h可以进流食,排气后可以进软食。选择低脂、清淡食物,多吃维生素较多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西红柿、黑木耳、洋葱、芹菜、蘑菇等。五是术后每日测量患者双下肢周径,如果双下肢周径出现明显差别,需进一步判断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时,将患肢抬高30°,遵医嘱给予以抗凝、抗炎类药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生存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其中,生存质量评分采用SF-36评测量表[4],将等维度得分换算成百分制标准积分,得分越来表示生存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当患者出院时填写,采用百分制,得分>80分为满意,60~80分为合格,分数<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合格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预防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有关。血液高凝状态是由于术前准备需要长时间禁食、禁水、清洁灌肠,术中出血、出汗等体液损失,加上术后循环血量没有及时补足,容易造成患者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是由于麻药作用下盆腔周围静脉扩张,加上松弛的下肢肌肉,造成血流速度减慢;静脉内膜损伤是由于对同一静脉反复输液造成的。常规护理是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时采取的干预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疼痛,降低护理满意度,影响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的是预防性护理干预,从根源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针对不同危险等级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比如:不同的使用分级弹性长袜开始时间和使用时间,不同的使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开始时间和剂量等。分析结果表明,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评分,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秋颜.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预防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5,37(24):3816-3818.

[2]叶为群,凌琳,李学华,等.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7):76-79.

[3]林素琴,林剑芳,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36-137.

[4]吴泉玲.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7):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