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和心脏电生理特性与年龄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心律失常和心脏电生理特性与年龄的关系

张婧

张婧

长沙市第四医院410006

【摘要】目的:探讨心率失常和心脏电生理特征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520例作为对象,年龄范围10~91岁,年龄≤30岁的有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31岁≤年龄≤50岁的有123例,男性72例,女性51例;51岁≤年龄≤70岁的有258例,男性139例,女性119例;71岁≤年龄的有91例,男性43例,女性48例;所有患者在临床期治疗期间均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同时按照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各年龄阶段发生的窦性心率失常主要是窦性心率不齐和窦性心动过缓,以年龄≤50岁所占比例最大为75.00%;过早博动是心率失常中出现较多,尤其以室性早博和房性早博最多,此两类心率失常患者主要年龄阶段为51岁~70岁,分别占了总例数的51.44%和总例数的49.00%;本次研究中快速性心率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也较少,但是在此两类心率失常中,占总例数比例最大的患者年龄阶段也是51岁~70岁,分别占了总数的52.46%和54.55%。结论:心率失常和心脏电生理特征与年龄正相关,年龄越大,越易发生心率失常。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特征;年龄

心律失常(arrhythmia)主要是由于窦房结的激动异常或者激动而发生在窦房结以外的,激动的传导变得缓慢甚至阻滞,或者是经异常通道传导的节律异常,也可以理解为心脏活动的起源和传导障碍而导致的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在心血管疾病当中,心率失常是非常重要的一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是主要发生人群是老年人。大量研究表明,它可以单独发病,但是可以和其他的心血管病伴发。在各类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中,心律失常是较为常见而且是最严重的病症之一,它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加重原有心脏疾病(如加快心力衰竭)的进展,严重的还能够导致患者的突然死亡,这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

心脏电生理特征的基础是心肌细胞跨膜离子通道电流,心肌动作电位分为5相:在0相时期,当受到外来刺激时,心肌细胞产生兴奋,胞内的电位由静息状态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Na+快速内流是该相的主要特征;在1相时期,除极达到顶峰后,开始复极,复极初期又称1相,膜内的电位又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该复极初期就称为1相,在1相时期,主要是K+的短暂外流主导;2相时期(也称为平台期)复极过程特别缓慢,膜电流停滞在0mV左右,记录仪上显示该阶段的图形是比较平坦,与该相有关的离子流较多,包括Ca2+和少量Na+的内流及K+的外流;3相时期,延续了2相复极过程,膜内电位由0mV快速地下降到了-90mV,由此完成复极化的过程,该期有被称为快速复极末期,主要由K+的快速外流所引起;4相时期也称为静息期,在该阶段膜电位会稳定趋于静息电位水平[2]。在心肌细胞中的钠、钾、钙等离子通道进行有序地开放并且保持动态平衡,心脏才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或诱导,使得心肌细胞钠、钾、钙等离子通道功能的发生异常,引起了离子通道间的平衡失调,心肌电信号不能有序传导,就会诱发心律失常[1],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不应期的增加,会出现旁路传导以及传导系统传导时间的延长[3]。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520例作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82例,女性患者238例,年龄范围10~91岁,年龄≤30岁的有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31岁≤年龄≤50岁的有123例,男性72例,女性51例;51岁≤年龄≤70岁的有258例,男性139例,女性119例;71岁≤年龄的有91例,男性43例,女性48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临床期治疗期间均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4],同时按照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进行分组研究,根据年龄不同,分为年龄≤30岁、31岁≤年龄≤50岁、51岁≤年龄≤70岁和71岁≤年龄;根据疾病类型不同分为窦性心率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率不齐、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过早博动(交界性早博、室性早博、房性早博)和其他类型(快速性心率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的心律失常。深入地分析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性之间的关系。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组的所以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不同类型窦性心率失常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见表1)

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未能很好体现出窦性心率失常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但是依然可以观察到,各年龄阶段发生的窦性心率失常主要是窦性心率不齐和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率不齐在年龄组≤50岁占本次研究总例数的75%,而在年龄组≥51岁中只有25%。

3.讨论

由上述三个表格数据可知,心律失常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主要为过早博动,在各种心率失常类型中,以年龄≥51岁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说明年龄越大,在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及相关疾病的影响下,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引发心率失常的原因比较多,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先天性的主要是基因通道突变所致,后天性的主要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炎、风心病等,其他所引发因素有内分泌失调、胸腔手术、心脏手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药物作用等等。随着对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钙、钾、钠离子通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所导致,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原因也在不断被发现[5]。

参考文献:

[1]杨宝峰,蔡本志.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37(2):81-85.

[2]成建国.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的心脏电生理特征[J].西藏医药杂志.2011,32(3):32-34.

[3]黄织春.心律失常和心脏电生理特性与年龄的关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3):203-204.

[4]常国斌,范美桃.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0):153-153.

[5]郭继鸿.老年性心律失常[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1):59-67.

作者简介:张婧,1977年12月,湖南益阳人,,本科,主治研究方向:心律失常及心脏电生理单位:长沙市第四医院,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