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呼吸内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探讨

李铁铮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呼吸内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原体种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来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使患者用药效果达到优化;同时要加强药学干预,减少抗菌药物误用滥用几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用药安全,促进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抗菌药物;呼吸内科;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112-02

呼吸内科患者多数存在感染性疾病,其中细菌感染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患者以肺部感染较为多见,且易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源性心脏病等原发疾病的病情,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抗菌药物在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和合并感染的呼吸内科疾病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抗菌药物种类日益增多,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存在选药不当、用药指征不明确、用药时间过长等等现象或问题,增加了病菌的耐药性。为此,笔者总结分析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出现的问题、应用原则、合理用药和药学干预措施如下。

1.呼吸内科应用抗菌药物的问题和原则

1.1在呼吸内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常见问题

(1)临床医生未全面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没有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诊疗经过,过早使用抗菌药物,或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于非感染性疾病者,造成抗菌药物滥用。(2)临床医生没有客观评估患者实际病情,选药不当,用药时机不合理,导致抗菌药物的疗效不明显。(3)临床医生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重症感染患者时,未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或用药时间、剂量不合理。(4)未遵循原则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某些疾病,给药途径不合理。

1.2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1)应用抗菌药物前,必须留取标本进行检验和培养,根据病原学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2)要按照抗菌药物的使用说明,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和病情综合考虑,选择有效剂量用药,避免出现用药过度或过少以及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3)要详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殊处理,做到个体化用药;(4)应严密观察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疗效,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反应,结合药敏实验合理调整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实现药物的合理和安全应用[2]。

2.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

2.1选择药物

在利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呼吸内科疾病时,应根据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和药物抗菌机制合理选择药物。病原体检查可确定为革兰氏阴性菌还是革兰氏阳性菌,从而缩小抗菌药物的选择范围。对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厌氧细菌、军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病毒、衣原体以及支原体等造成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一般选择红霉素、四环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对于厌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真菌、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所致呼吸系统感染,一般应用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抗菌药物治疗3d后,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说明药物选择正确,应继续应用;如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不断恶化则应停止用药,更换抗菌药物。

如不能做药敏试验,应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既能控制革兰氏阴性菌又能控制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能做药敏试验,则需要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谱窄、廉价、敏感性高、低副作用的药物。对合并结核感染者一般选用喹诺酮类中的司帕沙星,异烟肼对繁殖期细菌效果较好,是抗结核治疗的首选抗菌药物,。

2.2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根据静止期杀菌剂和繁殖期杀菌剂的特点来选择药物种类,达到协同杀菌作用,也可应用静止期杀菌剂来提高抑菌剂效果。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联用可以有效抑制混合细菌细胞壁的形成。繁殖期杀菌剂和速效抗菌药物最好不要联合应用,因为速效抗菌药物可有效抑制细菌蛋白质生成使细菌无法繁殖,降低繁殖期杀菌剂疗效。

2.3抗菌药物后效应与给药间隔

后效应是指接触细菌后高浓度药物会在体内发生代谢反应,从而诱发药物浓度降低。当体内药物浓度降至MIC以下时,抗菌药物同样可以持续抑制细菌生长,即所谓的抗生素后效应。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效应,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后效应,第四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酶烯类可以诱发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中等抗菌药物后效应作用,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无法诱发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后效应。

抗菌药物投药间隔主要由有无后效应、药物半衰期、抗菌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和作用时间长短决定。对抗菌药物浓度依赖性较强的疾病最好集中服用1d的药物,同时还要合理的延长给药的时间间隔,以提高药峰浓度;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以及氨曲南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效果主要与血药浓度有关。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时,最好缩短间隔时间,以确保1d内血药浓度抑制大于等于致病菌MIC时间60%。

3.药学干预措施

在呼吸内科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其药学干预可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3.1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培训和教育

为呼吸内科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宣传,根据抗菌药物的临床用药特点,制定抗菌药物处方的专集手册,将其发放到临床医护人员手中进行学习。要定期不定期分析总结呼吸内科患者药物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核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邀请药学专家以及呼吸内科专家定时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培训,从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等方面来促进医护人员正确认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问题[3]。

3.2药师药学干预

药师要积极参与至会诊以及查房的活动中,运用药学知识干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临床医生采用最佳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为患者实施治疗,合理确定用药方法和用药方案,加强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知识的传播[4]。药师要深入呼吸内科患者病房中,准确掌握患者既往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药物过敏史等基本情况,通过药学相关的知识为患者讲解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应加强危重患者或老年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药学监护避免药物造成患者脏器功能障碍,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3加强抗菌药物监测和应用管理

在为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指南》,合理控制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和剂量[5]。对于滥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应及时撤销其处方权,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定期监测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呼吸内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原体种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来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使患者用药效果达到优化;同时要加强药学干预,减少抗菌药物误用滥用几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用药安全,促进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尚清.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4):537.

[2]韩颖,李静,孙红梅.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临床诊疗2):252.

[3]陈巧月.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6):131-132.

[4]苏诗淳,黄文绯.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应用及药学干预方法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0):93-94.

[5]初成玉.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影响以及相关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3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