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缩抑制剂预防早产的药物评价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宫缩抑制剂预防早产的药物评价研究进展

邱和声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300)

【摘要】早产是孕妇在妊娠期间的常见疾病,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而且也会提高新生儿的死亡率。在这种背景下,宫缩抑制剂应用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首先概述了早产以及相关防治方法,然后以β受体激动剂、钙通道阻滞剂、缩宫素受体拮抗剂、硫酸镁为例,评价了临床用药情况,以供参考。

【关键词】早产;药物防治;不良反应;评价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005-01

【Abstract】Prematuredeliveryisacommondiseaseinpregnantwomen,whichisnotonlyharmfultotheirhealth,butalsotoimproveneonatalmortality.Inthiscontext,theapplicationofuterinecontractioninhibitorhasgoodeffectinclinic.Inthispaper,wefirstreviewedthemethodsofpretermdeliveryandrelatedpreventionandtreatment,andthenevaluatedtheclinicaluseofthedrugswiththereferenceofbetaagonists,calciumchannelblockers,oxytocinreceptorantagonistsandMagnesiumSulfate.

【Keywords】Pretermlabor;Drugcontrol;Adversedrugreaction;Evaluation

1.早产及其防治方法概述

早产指的是妊娠在28周~37周之间,属于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在我国发生率约为5%~15%,其中早产儿死亡率为15%左右。在早产的发病原因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胎膜早破,或者绒毛膜羊膜炎;第二,生殖道或泌尿系统感染;第三,孕妇伴有其他妊娠合并症,例如妊高症;第四,子宫过度膨胀,或者子宫畸形;第五,宫颈内口松弛;第六,胎盘因素。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孕妇的妊娠时间在22~30周期间,宫内时间每延长1天,早产儿的存活率就能增加3%[1]。因此,临床上的防治关键是延长孕周,促进胎肺成熟,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考虑到早产的主要表现是子宫收缩,由最初的不规律宫缩逐渐发展为规律宫缩,因此宫缩抑制剂成为预防早产的主要药物。

2.β受体激动剂

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和子宫平滑肌细胞膜受体相结合,从而提高子宫肌层环腺苷酸的含量,减少游离钙的数量,抑制子宫收缩,代表药物是利托君、沙丁胺醇。有学者针对1320例早产孕妇进行研究,从不同药物种类、不同用药途径、不同用药剂量等方面进行平行比较,结果显示孕妇的分娩时间延迟了24-48小时,但是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等指标的降低不明显;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的发生上,也没有明显的降低[2]。由此可见,β受体激动剂能够延长孕周,从而降低早产风险,但是在新生儿死亡率、并发症方面并没有显著疗效。

在临床用药的同时,也会带来不良反应,一是增加心排出量,引起液体潴留;二是因脱敏作用引起快速耐受,从而降低了疗效。在具体类型上,中度反应包括恶心、头痛、低血压、心动过速等;重度反应包括肺水肿、呼吸困难、心力衰竭、静脉血栓等。对此,用药注意事项如下:使用利托君期间,如果孕妇的心率在140次/min以上,或者收缩压在90mmHg以下,应该及时停止用药;用药剂量的确定,可以参考孕妇或者胎儿的心率指标,并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加强新生儿体征监测,积极防治低钙、低血压、心动过速等现象。

3.钙通道阻滞剂

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对子宫肌层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起到抑制作用,避免发生钙离子摄取,从而松弛平滑肌和血管,实现抑制宫缩的目标。在代表药物上,主要包括尼卡地平、硝苯地平等。在用药方法上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以硝苯地平为例,临床用法是:首先静脉滴注500ml生理盐水,避免负荷剂量后引起低血压;然后按照10mg/20min剂量进行静脉滴注,共计滴注1小时;最后改为维持剂量,按照10mg/4~6h计算。在治疗效果上,该药物的有效率、安全性均高于β受体阻滞剂。有研究将硝苯地平和硫酸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临床效果相类似,但是前者的不良反应更少,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在不良反应上,目前已知的主要是心肺功能损害,例如肺水肿、呼吸困难、心肌梗死、低血压等。但是,孕妇一般对该药物的耐受性较大,以硝苯地平为例,研究显示542例孕妇用药后,不良反应仅发生11例,发生率为2.0%,涉及头痛、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对此,用药期间应该注意:该药物不要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且用药期间检测血压变化;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的孕妇禁止用药,而且叮嘱患者不要嚼服。

4.缩宫素受体拮抗剂

该药物作用机制,是和子宫肌层、蜕膜上的缩宫素受体进行竞争结合,从而发挥受体降调的功效,降低缩宫素水平,代表药物是阿托西班。在用药疗效上,目前评价效果不统一,有研究显示疗效和安全性均高于利托君,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相类似;但也有研究显示和安慰剂组患者相比,28周、32周、37周之前的孕妇早产率并没有明显降低,且新生儿死亡率也没有明显降低。在不良反应上,一项针对245例孕妇的研究显示,不良反应主要是心悸、胸痛、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而且,相比于其他药物,阿托西班的安全性最高,值得优先选用。

5.硫酸镁

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和肌浆网钙离子结合位点进行竞争,从而避免钙离子发生内流现象,对子宫平滑肌起到松弛效果,抑制子宫收缩。一份针对妇产科医师的调查显示,已经将硫酸镁作为对抗早产的一线药物。在不良反应上,主要是恶心呕吐、嗜睡、头晕、视物迷糊等,发生率在13%~29%之间;长期用药可能造成骨质酥松、心电图改变等。另外,硫酸镁会对新生儿产生一定功效,体现在能够降低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死亡率。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认为硫酸镁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用药后能提高血管的稳定性,减轻或避免缺氧损伤,减少细胞因子介导的损害程度。

6.结语

综上所述,引起早产的危险因素较多,而宫缩抑制剂的应用,能够有效延长孕周,从而改善母婴预后。但是,目前药物种类较多,且疗效和安全性不一,本文评价了β受体激动剂、钙通道阻滞剂、缩宫素受体拮抗剂、硫酸镁几种药物的应用价值,希望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邓洁.宫缩抑制剂预防早产的药物评价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03):183-186.

[2]廖华.自发性早期早产的治疗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08):58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