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宰亚男

宰亚男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辽宁兴城125105)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变化。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分别为6.16±1.62(mmol/L)、8.48±1.95(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153-02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逐步上升,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常常会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则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出现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相关标准。排除严重心、脑疾病、精神病史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9例,女6例,年龄为62~85岁,平均年龄为(68.9±2.6)岁,病史1~13年,平均病史(4.2±1.6)年。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为61~87岁,平均年龄为(69.6±3.2)岁,病史1~12年,平均病史(4.8±1.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具体方法为: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热情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耐心的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及陌生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信任,同时护理人员认真收集整理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做出合理的护理要求及护理措施。②针对性心理护理: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家庭状况,分析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对不同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对于敌对、厌烦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详细介绍该病的特点,告知患者不良情绪会导致疾病的恶化,增加患者的疾病正确的认识,从而积极的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对于焦虑、恐惧的患者,护理人员运用亲切的语言和实际行动,耐心的对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过程,同时对患者做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理解、尊重,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不了情绪;对于心理问题相似的患者进行分组,鼓励患者讲述心理想法,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同时护理人员对小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如患者由于经济因素出现心理问题,导致未按时服药或减少药量,导致疾病严重;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未按照医嘱治疗会导致病情严重,使经济负担加重。同时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家属对患者多些理解和关爱,尽量消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减少负担。对于护理人员不信任的患者,多认为治疗药物过于昂贵,怀疑治疗效果等,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多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减少患者的顾虑。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分别为6.16±1.62(mmol/L)、8.48±1.95(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该病病程长,且临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有免疫功能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2];临床医学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会使糖尿病加重,使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尤其患者缺乏身体的保健知识,加上本身慢性疾病较多,出现糖尿病时往往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引起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对医院的陌生感、缺乏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反复治疗效果不佳、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等[3],因此,护理人员应对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给予足够的重视。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耐心讲解糖尿病的专业知识,能够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缓解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积极配合临床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了不良心理会导致疾病严重,同时也显示了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疗效显著,达到满意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罗鉴兰,梁小玲,黄春秀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7(4):475.

[2]鞠淑珍,段立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医药,2005,4(2):90.

[3]浦瑶瑶,孙丽飞,赵英.浅谈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的影响[J].吉林医学,2009,30(24):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