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及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及护理分析

王桂芹

绥芬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绥芬河157399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收治新生儿68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析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的原因,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出现脐部感染6例(17.65%),观察组出现脐部感染1例(294%)。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一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新生儿的脐部感染率,护理效果良好。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护理分析

感染是新生儿死亡最常见病因,保守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60万例新生儿死于感染。新生儿脐部感染是新生儿最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高达21.7%,其中约8%-9%为重度感染。脐部感染是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病因,约占66%-87%。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主要联系纽带,新生儿出生后,脐带需被结扎,但脐部仍处于一段时间开放状态,为病原菌入侵定植创造了条件,若处置不当,可引起感染。新生儿感染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做好脐部护理一直是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选取2014年11月一2015年11月收治的新生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分析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该院出生的新生儿68例新生儿,将这68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新生儿,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68例新生儿有男婴40例,女婴28例,日龄在1-9d之间,平均日龄为4d。其中观察组34例新生儿有男婴20例,女婴14例,日龄在2-9d之间,平均日龄为5d。对照组34例新生儿有男婴19例,女婴15例,日龄在1-6d之间,平均日龄为3d。

1.2护理方法

导致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由于剪脐不净,剪脐后创面较大。脐部用物消毒不严:脐部感染与断脐用物消毒不严。护理方法不当:在日常护理中往往发现产妇及家属采取一些不当的护理方法,这是导致局部细菌繁殖引起感染的潜在因素。对两组新生儿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34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就是对新生儿出生后进行消毒,并且在新生儿脐部0.1cm处,使用气门芯进行结扎等常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34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首先,安排护理人员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内为新生儿进行沐浴和消毒。其次,在新生儿沐浴之后需要采用高压灭菌毛巾擦干全身,在毛巾的选择上,采取1人1巾的方式。再次,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新生儿的家属进行正确的换换尿垫的方法等等。临床护理时间为10d,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期间,做好相关的记录。

1.3评价标准

在护理后,对两组新生儿的脐部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主要观察新生儿的脐部是否有脓液。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采用护理干预,出现脐部感染1例(2.94%),未出现脐部感染33例。对照组34例新生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出现脐部感染6例(17.65%),未出现脐部感染28例。观察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是目前妇产科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情况,且出现脐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新生儿的脐部感染不是严重的疾病,但护理不当,会诱发新生儿脐部出血。因此,对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医护人员首先要对新生儿的脐部感染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减少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的情况。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护理干预,能够实现对新生儿的有效护理,减少了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的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脐带是一种连接胎儿与胎盘的条索状组织,是母儿进行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代谢产物排除出的重要通道,在胎儿娩出后,脐带完成了自身使命,会自然脱落,正常情况下需要5d-7d。胎儿娩出后,从宫内来到自然界,外界自然菌便开始在皮肤定植,有资料显示新生儿出生后12h脐部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概率高达15%-20%,第4天高达100%,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都陆续出现,脐带组织逐渐失去活性,开始干燥、变黑,出现坏疽,暴露于空气中,可加速这一变化过程。正常情况下,脐带坏疽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黏性物质—华通胶,后者在脐带脱落中起到关键作用,使用消毒剂、表面抗生素可能延长脐带脱落过程。新生儿脐部感染早期表现为脐带根部发红,或脐带脱落后延迟愈合,脐窝湿润、流水,后期脐周皮肤可能出现红肿,出现浆液性脓性分泌物,部分可能出现臭味、脓肿形成,甚至并发败血症。新生儿脐部感染病因:普遍认为新生儿脐部感染是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菌侵入定植是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直接病因。Simon认为年龄、免疫状态、所处地理环境是新生儿脐部感染潜在的危险因素,医疗干预本身可能降低新生儿机体抵抗能力增加感染病原菌风险,妊娠、分娩、产科因素也影响新生儿脐部感染。新生儿脐部感染病原体类型较多,早期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鉴别诊断难度较大。目前已确定的新生儿脐部感染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宫内感染、脐带粗大、结扎位置过高、消毒不彻底等。脐带粗细影响含胶物质含量,含胶物质对病原体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结扎修剪残端的高低直接影响脐带脱落、创面愈合进而影响感染,若结扎位置过高,残端不易痊愈,增加感染风险。断脐时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脐部感染的关键措施。在该的临床中,主要采取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预防,在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新生儿出生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果发生感染的症状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选择合适的消毒液。消毒液的合适与否也影响到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加强各环节消毒,控制院内感染。在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上述3点,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新生儿加强脐部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对两组新生儿采用不同方式的临床护理,取得的护理效果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34例新生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出现脐部感染6例(17.65%),未出现脐部感染28例。观察组新生儿采用护理干预,出现脐部感染1例(2.94%),未出现脐部感染33例。观察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准确分析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的原因,选择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有效减少了新生儿的脐部感染情况,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l]李琳燕.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预防[J].当代医学,2013,19:123-124.

[2]叶爱彬,罗淑媚,范杏娇,等.新生儿脐部的护理方法及相应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12-113.

[3]黄春玲,周晴.浅谈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和护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