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氯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刘佳

刘佳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心内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观察氯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HR、SBP、DBP、SV、CO均有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小均能耐受。结论:氨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好,药物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氯沙坦;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055-02

慢性心力衰竭,传统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损害心脏,导致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损害或心脏负荷过重,使心排出量明显减少,不能满足全身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或静脉系统瘀血症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氯沙坦(科素亚)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强效选择性AT1受体可逆性拮抗剂[1]。现对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氯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随机为分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5±2.5岁。NYHA心功能分级,II级4例,III级16例,IV级10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3.5±1.5岁。NYHA心功能分级,II级5例,III级17例,IV级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中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卧床休息、吸氧、积极治疗心衰诱因和病因,应用地高辛、消心痛、倍他乐克、速尿。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沙坦50~100mg/d,口服,从25mg/d开始,剂量逐渐加至100mg/d。

1.3疗效判定标准

按统一标准进行疗效判定,以NYHA分级计算。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I级;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I级或心衰加重或死亡者。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即(x-±s)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8例(26.67%),有效15例(50.00%),无效7例(23.33%),死亡2例(6.67%),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30例,显效13例(43.33%),有效15例(50.00%),无效2例(6.67%),死亡1例(3.33%),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患者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HP、BP、心功能改变进行对比,对照组30例,治疗前(92.1±15.5)/min,SBP(144.5±19.7)mmHg,DBP(92.4±10.8)mmHg,SV(36.1±8.3)每次mL,CO(3.6±0.9)L/min;治疗后(84.0±7.3)/min,SBP(131.1±16.6)mmHg,DBP(86.5±9.8)mmHg,SV(49.0±7.3)每次mL,CO(4.1±1.3)L/min。观察组30例,治疗前(90.8±18.5)/min,SBP(146.4±20.5)mmHg,DBP(92.3±11.3)mmHg,SV(35.6±8.2)每次mL,CO(3.5±0.8)L/min;治疗后(78.0±6.2)/min,SBP(124.2±11.2)mmHg,DBP(77.3±9.9)mmHg,SV(56.0±7.5)每次mL,CO(4.5±1.0)L/min。HR、SBP、DBP、SV、CO均有显著差异(P<0.05)。

不良反应,观察组30例发生头昏2例,咳嗽1例,均能耐受;对照组发生头晕2例,咳嗽2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为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生存率较低与恶性肿瘤相似。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及静脉系统瘀血、肢体水肿等症状和体征。心力衰竭患者可暂无肺或体循环瘀血,而已有心输出量减少引起的疲乏、运动耐量下降等症状和体征,所以现在直称为心力衰竭[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左心室不能正常地将血液排出,心室残血量增多,舒张末期容量增大;且心衰病人心肌顺应性常减低,故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大可使舒张末期压力显著增高。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全心衰竭患者,包括NYHAI级、无症状性心力衰竭,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均须应用ACE抑制剂,而且须终身应用;治疗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至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氯沙坦(科素亚)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3]。为强效选择性AT1受体可逆性拮抗剂。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能阻断AngⅡ介导的血管收缩,减低外周血管阻力;能阻断AngII介导的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及醛固酮释放的作用;拮抗AngⅡ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降低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的增生;降低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表现为抗高血压、抗心力衰竭、肾保护及抗心血管重构等方面的作用[4]。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逆转左室肥厚和血管重构。氯沙坦在AngⅡ受体拮抗剂中独有的作用还有大剂量时抑制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的排泄,明显降低血清尿酸水平。

本组研究中氯沙坦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0.0%,心力衰竭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

【参考文献】

[1]窦雅莹.氯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4):248-248.

[2]张昀晟.氯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5例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1):1339-1339.

[3]唐岚.氯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08,14(13):2065-2067.

[4]魏晓牧,姚凤臣.联用卡托普利及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