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及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4

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及培养策略

单松涛

单松涛

(黑龙江省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1)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209-03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途径、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提供如何激发学生外在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动机;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愿望的基础上,没有学习的愿望,任何外界条件都不会发挥作用。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虽然是内在的,它的产生却可以以外在的诱因和内在的内驱力为条件。

内驱力与需要密切相关,是需要缺失时有机体内部所产生的一种能量和冲动。如你的食欲得不到满足时,你会千方百计地去满足;又如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当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时,你会千方百计去赢得别人的尊重。而推动你运作这些事的内心力量就是内驱力。

由内驱力激发的学习动机包括:好奇心、兴趣、好胜心、责任心、自尊心、荣誉感等。

动机不仅可以由内驱力来激起,也可由外在刺激引起,而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就称为诱因。诱因有正负之分,正诱因驱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目标,如学习中的先进学生评选,任课老师或班主任的好评,父母的自豪都可能促使你愿意去学习;负诱因是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的,如学习中的困难重重,考试名次老是上不去,老师厌烦,父母责怪,都可能使之不愿意去学习,负诱因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一般而言有阻碍作用。

诱因和内驱力密切相关,动机往往是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而决定的。如有的同学面对父母的责怪非但没有不愿去学习,而是学得更加努力了,这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尊心,这是内驱力,父母的责怪是诱因,而诱因和内驱力相互作用形成了他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责任心很强,而父母对他又抱有厚望,这个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也形成了他的学习动机,仔细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都是既有内驱力又有诱因的。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由来

1.学习动机由外部客观条件激发而来。

如某位父母对学习孩子许诺,如果考95分以上就去公园划船,这个孩子于是就学得很认真,这就是学习动机由外部客观条件激发而来,称为外部学习动机。

外部动机短暂、影响小,一旦“时过境迁”学习动机也就“消失”了。如下次父母不带他去什么地方玩了,孩子也就不那么认真了。

2.学习动机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

如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好胜心、责任心、荣誉感、兴趣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这种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称为内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长久、影响大。如,一学生好胜心比较强,那么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学得很投入。

3.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相互交替、转化。

两者互相增强,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例如为了考上大学,拼命学习英语、背单词做练习,成绩有了提高,也找到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自信心增强,于是学习英语更加认真、轻松。这样,外部学习动机就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了。

同样,有的同学本来就有很强的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取得好成绩受到老师表扬或学校奖励时,又增强了他学习的劲头。

4.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相结合。

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指的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相联系,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比如,老师上课时生动的讲解,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得到老师的表扬,父母欢心或某种奖励等,它比较具体,效果显而易见,但作用不大稳定,也不够持久,容易受一些偶然因素或条件变化的影响。

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不易受学习活动本身及其直接结果的影响,而是与学习活动的间接结果--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相联系。如学生自己的前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它比较抽象,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不大受偶然因素或条件、情境变化的干扰。两种动机常常交织在一起,例如,既为将来的前途与发展,又为老师的表扬、父母的欢心而努力学习。

5.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协同作用。

主导性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性作用,影响最强烈、稳定。

辅助性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居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助性作用,影响弱、不稳定,可能有几个。

如: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是责任心,希望父母能放心,考出好成绩为父母争光;辅助性学习动机是责任心、荣誉感、求知欲、老师的表扬、别人的尊重等。

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两者是可以转化的,如小学生把老师的评价看得非常重要,得到老师的表扬是他的主导动机,但这对高中生来说就很可能不是了,只是一种辅助动机而已;责任感对小学生而言不可能是主导动机,对高中生则可能是。

6.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

一般人也许认为,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的积极性愈高,学习的效率也愈佳。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学习动机过于强烈,学习效率反而会有所下降。这与人的情绪紧张、焦虑有关。学习活动中低限度的焦虑是必要的,但过度紧张,往往发挥不出正常水平,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有的学生对取得好成绩的动机过于强烈,以致一入考场,便因情绪紧张而产生“怯场”现象,降低了记忆和思维效率,连平时较为熟悉的题目都回答不来。但如果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获胜的动机,那也是考不好的,可见,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对学习效率都是不利的;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会使学习活动产生最佳效果。

据研究,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同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这里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二是学习比较困难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三是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

7.学习动机可以迁移。

作为学生而言,一般都有学习动机,只是强弱、多少的区别。如不喜欢某一门课,喜欢动手操作,不喜欢学理论性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学习动机的迁移。

什么叫学习动机的迁移呢?它是把某种活动动机转移到学习活动上来,或者把这一科目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科目的学习中去。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1.学习动机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觉主动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2.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

3.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达到之前保持学习活动的强度,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学习动机的水平越高,学生的努力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我国心理学家根据调查,发现我国中学生学习动机有以下几种情况:

1.羡慕学生的地位和外表。

2.服从家长的决定,实现家庭的期望。

3.希望受到奖励,回避责备。

4.对学习流动或学科内容感兴趣。

5.争取好成绩,得到好分数。

6.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或声誉。(自尊感)

7.争取入团或优秀生。

8.维护集体荣誉。(集体的责任心义务感)

9.升学。

10.选择职业,完成个人志愿。

11.追求个人名利。

12.为了祖国的发展与壮大。

三、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表现

1.懒惰行为:表现为不愿上课、不愿动脑筋、不完成作业、贪玩、学习上拖拉、散漫、怕苦怕累、并经常为自己的懒惰行为找借口。

2.容易分心:动机不足的学生注意力差、不能专心听讲、不能集中思考、兴趣容易转移、满足于一知半解、行动忽冷忽热、情绪忽高忽低。

3.厌倦情绪:动机缺乏的学生对学习冷漠、畏惧、常感厌倦、对学校与班级生活感到无聊。学习中无精打采,很少享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4.缺乏方法:动机不足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奉命的、被迫的苦差事,因此不愿积极寻求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由于缺乏正确的灵活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所以往往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

5.独力性差:动机缺乏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往往表现出从众与依附性,随大流,极少有独力性和创造性。

四、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

学习动机的缺乏是内外条件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从内部条件看,学生本人的情绪稳定性差、意志薄弱、学习屡遭失败挫折、缺乏理想等,都对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不良作用。

从外部条件看,错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良的家庭教育与朋友关系、不良的教学环境、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等等都会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消极的作用。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习得以维持、发生、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就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认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和附属需要。学习期待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意念,是学习目标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学习期待的形成受学习需要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五、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策略

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需要有效地利用各类强化,在教育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待,达到学习目标学生会受到各种强化。可以从时间上把学习目标划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注意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使学生建立起适当的目标,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设立与自己能力一致的个人目标。目标过高,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差距太大,学生可望不可及,对学生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而且易使学生产生无力感;目标过低,缺乏挑战性,即使成功强化作用也不大。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具有适当难度的目标才具有激发动机的作用。

2.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作用,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这是有效运用强化的一条基本要求。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及时反馈对学习的促进效果。要利用好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教师要注意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由于班级学生数较多,教师可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的方式,使学生及时知道结果。

3.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评价指在分数之外教师还可评等级、下评语、表扬或批评,这种评价会使强化的情感作用发挥出来。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批改时,不仅要指明对错、打出分数,更应给予有针对性的评语,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4.适当开展竞赛。

一般认为,竞赛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竞争过程中,学生力求超过他人的好胜心理得到激发,克服困难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因此而得到提高。

必须注意的是,竞争也具有消极作用。过多的竞赛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竞赛成绩差而产生失败感。为使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竞赛要适量,而且要使大多数同学都有获胜的机会。

5.选用有效的强化物。

根据强化的形式可将强化物分为物质性强化、社会性强化、象征性强化和活动性强化。不论使用何种形式的强化物,其关键在于能对学生发挥有效的强化作用。选择有效强化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学生所喜欢和想要得到的物品或活动来强化其他行为。在学校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然后以喜欢的活动为强化来促使学生进行那些应该做但不那么喜欢的活动。

6.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

表扬、批评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研究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批评比不做任何评价为好。

此外,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但有些自傲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

内在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在学校中可采用下列途径来激发。

1.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认知需要,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研究发现,具备新奇、变化、夸张、复杂、含糊不清这些特性的信息会作为诱因唤起人们的认知好奇心。之所以这些刺激特性能唤起人们的好奇心,是因为它们所提供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经验不一致,能够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导致心理不合谐状态的出现,使人产生疑问、迷惑、混乱,促使人们产生对信息的探索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者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是使之产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

2.实施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他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

发现学习的一般过程为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收集资料、修改假设和搜集更多的资料、得出结论。教师要为学生的发现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首先要选择和组织适合于发现学习的教学内容,其次是设计好问题。学生的发现活动是由问题引导的,问题必须是一个学生需要探索并且能够为学生所解释的问题,因此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提出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一方面是可以向学生提出可以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出需要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才能解决的问题。

3.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研究发现,合作学习促进了每一个小组成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有益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了交往与合作,同时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了对学习的内在动机。

4.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即为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要促进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教师最重要的是调整评价方式,注重使用绝对评价,防止相对评价的弊端。在教学中,绝对评价是以课标为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课标要求相比较,评价学生达到标准的程度。相对评价的标准则是被评价者的总体公布,通过相对评价可了解到某一被评价者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在教育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相对评价形式就是排名次。有效使用绝对评价要求教师评价学生努力结果的标准是课标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学生只要在学习中有足够的投入,达到课标的要求就是成功。学生受到绝对评价的影响,逐渐会形成一种以自身及任务为标准的掌握目标定向。

近年来,很多心理学家都提倡在学校中使用绝对评价,其中的代表为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的教学方式。掌握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将单元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使之明确掌握所学内容的标准。在单元教学后,要根据目标进行测验,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进行比较,即进行绝对评价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掌握标准,对于没有达到掌握标准的学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补救。

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第四版).

[2]《学习规律》姚梅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第二版).

[3]《学习心理学》王小明,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学习动力》李洪玉,何一粟,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5]《学习问道: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视角》何东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