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

代丽敏李亚兰李娜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施行17例心脏外科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5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确诊为终末期心衰。12例为扩张型心肌病(其中1例是再次移植),2例为限制型心肌病,2例为冠心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为瓣膜型心肌病。常规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原位心脏移植术。结果全组共12例存活至今,其中1例是再次移植;死亡5例。结论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改善心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及时防范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并发症治愈率及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并发症;护理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及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心脏外科的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降低,然而伴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风险依然存在。心脏外科患者术后病情重且变化快,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诊断是成功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施行17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中,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53岁,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确诊为终末期心衰。12例为扩张型心肌病(其中1例是再次移植),2例为限制型心肌病,2例为冠心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为瓣膜型心肌病。常规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原位心脏移植术。

1.2护理方法

1.2.1防治呼吸衰竭

首先,对心脏手术患者加强术中协调和配合,尽量缩短体外循环及再灌注时间,以减轻肺损伤,降低呼吸衰竭发生率。加强肺部护理,每2~3小时膨肺吸痰1次,吸痰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痰液的颜色、量及性质。适时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拔除气插管后,保持呼吸道顺畅,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地咳嗽、咳痰,遵医嘱应用盐酸氨溴索30mg、地塞米松5mg雾化吸入,注射用盐酸氨溴索30mg静脉推注,促进痰液有效排除。

1.2.2保护心功能,防治低心排

术后给予静脉泵入正性肌力药,包括多巴胺3~10μg/(kg·min)、肾上腺素0.03~0.15μg/(kg·min)、米力农注射液0.3~1.0μg/(kg·min)等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及心肌氧耗和改善组织灌注。限制液体入量,维持中心静脉压在4~12mmHg。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密监测心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末梢循环、尿量、引流量等。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和应用利尿药。

1.2.3心电监护与起搏器管理

对安装体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测,绝对卧床24h,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无红肿,术后12h可左侧卧位,防止起搏导线和起搏电极脱开而发生意外。

1.2.4引流管管理

术后引流管护理方面:保持引流管通畅。严密观测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适时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床旁B超、床旁X线及CT检查是了解患者术后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气管插管及引流管位置及为后续的处理措施提供依据的重要手段。

1.2.5血液学监测

本组瓣膜置换术患者均应用华法林3~5mg抗凝治疗,每月根据国际标准比值(INR)调整抗凝药物。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咯血、血尿、黑便、皮下瘀斑或散状出血点、月经量增多等症状。

1.2.6影像学检查

术后影像学检查对判断患者术后病情恢复、及早发现并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至关重要。床旁X胸片或胸部CT可帮助判断有无肺部并发症,心电图检查可明确心律失常及性质,而超声心动图可反映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状态以及病情预后。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结果

全组共12例存活至今,其中1例是再次移植;死亡5例17例患者中有14例各发生1项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4例、房颤、华法林抵抗、体外循环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获得性Gerbode缺损各2例),2例各发生2项并发症(1例为房颤和围术期心肌梗死;另1例为纵隔血肿和膈神经麻痹),1例发生3项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三重酸碱失衡)。

3讨论

心脏手术患者中,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呼吸衰竭发生率可达26.3%,可能与高龄心瓣膜患者病史长、病情重以及肺部反复淤血、感染等加剧了术前肺功能的损害,致使其术后更容易发生呼吸功能衰竭。高龄和心功能状态差并不是手术禁忌,术前给予足够的重视,合理进行术前准备,调整好心功能状态,可降低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性。术后早期发生的呼吸衰竭多与麻醉、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加重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因此,术前、术中、术后应加强保护肺功能(包括戒烟、雾化吸入祛痰、拍背排痰等措施)。低心排综合征是引起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充分的左心引流,维持较高灌注压,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措施对减少围术期并发症至关重要。术后加强心肺功能监测,给予正性肌力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及稳定心肌细胞膜药物,改善心功能,可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室间隔缺损术中易损伤传导束引起传导阻滞,且体外循环手术中心肌再灌注损伤易致心律失常,以频速型房颤、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多见。严密监测心律及心率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早汇报。每日至少3次监测电解质,保持血钾浓度>4.0mmol/L。安装体外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应妥善固定并紧密链接起搏导线及与起搏器的各接头。根据心率、心律及时调整并准确记录起搏器的工作参数,备好起搏器备用电池。心脏外科患者术后病情重且变化快,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诊断是成功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加强围术期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维护右心功能,预防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维护呼吸功能稳定,采取积极的抗凝治疗等对减少术后并发症、规范心脏术后护理常规、提高危重症监护水平及护理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心脏外科疾病围术期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王海涛,肖静蓉,张静,郭静,祁长敏.全科护理.2017(07)

[2]心脏外科监护病房护士的心理压力分析与对策[J].许秀萍.当代医学.2013(10)

[3]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进展[J].戴芬,周汝元.安徽医学.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