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压疮全程衔接预防管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ICU压疮全程衔接预防管理效果

马建玲

(河北省巨鹿县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北邢台055250)

【摘要】压疮是指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进而造成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损、坏死,若患者出现压疮,不仅加重病情,还会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量。因此,压疮管理已成为医院的管理重点及评价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

【关键词】ICU压疮;全程衔接;预防管理;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21-0406-01

预防压疮的发生是降低压疮发生率的有效方法,压疮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延缓患者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因此压疮发生率一直是评价ICU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管理模式注重基础护理,发生压疮视为护理差错,在压疮护理中容易使护士处于被动地位。转变难免压疮管理理念,改进压疮管理模式,不仅是护理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更是对患者安全高度负责和科学精神的高度体现。

一、对象与方法

1.临床资料。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我院ICU共收治病人651例,共发生压疮16例。

2.研究方法。一是设立压疮小组。我科由5个护理小组组成,压疮小、组由主管压疮的护士长负责,在5个小组分别设立联络员。对于科内压疮工作进行系统化数字化管理,将科内压疮情况真实地反馈给护理部,并得到及时的指导。压疮小组根据护士需求不断改进管理流程并组织针对性的培训。二是提高责任护士重视程度,提出“预防重于治疗”理念。分析论证2015年发生压疮的根本原因,在压疮管理中存在护士预防管理意识淡薄问题,2016年护理工作重点放在护士培训上,强化预防为主的理念,在培训中教会护士掌握压疮风险评估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使预防为主的理念植入护士心中。三是加强培训。定期进行压疮预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包括:正确使用压疮风险评估工具;正确识别压疮高危人群;正确识别压疮高危部位;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措施;新型敷料在预防压疮中的使用方法;对于已经发生的难免压疮作无责的持续改进分析报告。通过规范的培训和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护士在实际工作中以理论推动实践,对于压疮护理中发生的问题不断寻求解决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四是建立多科协作模式。多科协作,2016年进一步实施全程化预防管理,加强手术室与ICU的沟通,特殊高危患者及特殊高危部位,在患者转先做好预防方案与预防措施准备。患者转出ICU时,皮肤特殊事项记录在转交接单上,提示患者转出后注意事项。实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多学科、多系统、多部门全程预防链系统,体现衔接管理。五是制定ICU患者压疮预防规范。(1)所有入住ICU的患者使用先进的气垫床,气垫床能有效减小卧床患者严重受压局部的垂直压力及受压面积,对预防压疮有积极作用。每小时对气垫充气情况进行评估,并在特护记录上体现。常规给予2h翻身,制动患者须有特殊医嘱,并且医护配合,持续评估及时解除制动。(2)在ICU期间患者如有特殊病情变化要及时重新评估,实施全程动态的压疮风险因素评估。除此之外体温的改变、循环不稳定、肾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均与压疮的高度风险显著相关,特别是低血压更值得警惕。制定培训计划,每月定期两次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压疮管理制度及相关护理知识的培训,使其尽快知晓并掌握,并随机抽查考核。压疮管理小组每周负责指导、审核、复评、检查发生压疮及高危压疮评分患者的处理,并进行登记,并在每月科室护士会议上通报发生压疮的根因及整改措施,逐渐对ICU压疮实施规范化管理。(3)早期对于压疮高危患者和压疮高危部位采取干预措施。对于Braden评分小于12分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压疮预防护理计划,记录在护理计划单上,特殊高危部位采取针对性措施,如:手术中及术后出现难免压疮的患者根据个体情况给予及时减压;长期卧床四肢活动受限的患者使用橡胶手套自制水囊保护双足跟、双肘等部位;对于腹泻或因治疗需要做通腹治疗患者的肛周给予预见性的保护,提前使用皮肤保护膜喷洒并保持清洁干燥;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面部受压处提前使用泡沫敷料进行减压保护;积极纠正内环境紊乱。给予的措施及其效果在特护上记录。除常见骨突部位,护理中还应注意对ICU非常见部位压疮的识别与预防。如血氧饱和度指套夹过紧或患者手指肿胀造成手指压疮;心电监护仪导联线、三腔导尿管压在患者身下导致背部、背侧等部位压疮;使用冰毯潜在压疮的风险等。发现危险因素的存在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减少纠纷。(4)使用提示板,严格交接班环节。压疮高危患者在医护大交班中交班;床边交班时认真交接危险因素、部位及护理计划。在每个患者床旁设立提示白板,特殊交班及高危标志在提示白板上明显体现。(5)为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正确活动,合理减少约束。比如教会患者或家属做被动或主动的踝泵练习及四肢活动。

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改进压疮管理前(2016年)与改进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患者危重程度及压疮发生率变化。

二、结果

2015年病人的压疮发生率比2016年明显减少(P<0.01);2016年压疮发生率比2015年进一步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1.贯彻“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是关键的第一步。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护士在压疮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也是最直接的,因此,为每名护士植入预防为主的理念能够使压疮在第一时间得到预防和处理,从而大大减少压疮的发生和恶化。

2.管理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有效的保障。2015年、2016年、2016年收治的患者危重程度(APACHEⅡ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通过改进压疮管理方法,进行全程压疮预防管理后,压疮发生率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调研中发现,压疮或伤口小组在全院推行压疮预防教育、定期检查通报、会诊和指导的医院压疮现患率和发生率均较低,提示有效的预警管理能够减少压疮的发生。我科在院压疮小组的指导下,成立了危重医学科压疮小组。在5个护理小组倒班的过程中,压疮联络员的设立实现了24小时全年无假日的压疮预防监控,在小组工作中方便低年资护士得到及时的指导帮助。难免压疮和无责上报的管理模式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避免了瞒报漏报现象,使每个发生压疮的患者都能得到压疮专业组及时的指导,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使护士在实践中得到压疮相关知识的学习。

3.多科协作保障了ICU压疮预防的效果。ICU作为平台科室,患者的收治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外科大手术后的患者,术中制动时间和部位不可控制,手术中长时间受压处皮肤是高危部位。手术患者的压疮发生率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手术时间>2.5h是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收治于ICU的患者往往又具有手术时间长、术中情况差、高龄等特点,术中发生压疮的概率大,从ICU转至普通病房后,仍须继续监测压疮,因此与相关科室合作十分必要。手术压疮的防护不能仅靠手术室单一科室的术中护理,而是需要相关科室围手术期的协同干预。

压疮管理小组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护士对压疮的管理意识,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率,并提高治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若琼.护理部对压疮护理过程的监控与管理[J].护理研究,2016,24(27):2515.

[2]安立芝.16例住院患者发生压疮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6,9(4):128-129.

[3]韩斌如,王欣然.压疮护理[M].北京:科研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11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