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测评应不失语文的品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语文测评应不失语文的品格

曹怡丽

曹怡丽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语文测评乃至语文教学的误区,提出了语文测评的策略,并强调了语文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测评;考试;语文教学;自主;互助;探究

一、背景现状

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是有很深厚情感的。很多时候,课堂上的诗文共享会让笔者觉得语文真美;课下的认真备课会让笔者陶醉不已;课后的反思会让笔者茅塞顿开。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真得很受用。然而,每每语文遭遇测评笔者都会有一种无名的抑郁绕于心头。当前所谓“测评”生生地割裂了文学鉴赏之美、语文感动之美、人文教化之美,就如生硬的手术刀劈开了心灵与语文的沟通,让语文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沙漠。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测评有如下问题:

1.用标准化考试代替测评

很多高考的选文如果不作为考试,其实很有阅读欲望,一旦被标准化考试包装,那些美丽的文字就如带着镣铐跳舞总也打动不了我们的心。原因何在?除了考试的特殊性之外,标准化考试方式是罪魁祸首。教师阅卷主要是在检索关键词,不会去关注考生的个体体验,因此,为了应试,教师总结很多答题秘笈,学生于是很快掌握了不用感受文本而能做题的方法,在长久的“教化”下学生又怎会静心去感受语文之美呢?

2.测评形式单一化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的测评已经单一到了极致。比如高考取消了字音字形考查,语文教学中就不再重视字音字形;再如高考的试卷格式是怎样,期中期末的测评试卷的格式也一样。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将成为考试的奴隶。

3.肤浅的测评已经泛滥到了语文最后的阵地——课堂

时下热门的学案式教学将学生的眼睛从文本拉到了一张留着空白的纸张上,把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感动思考变成了生硬的问答题,把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发现意外拓展全部局限在了一个模式中。学生于是成为了应试的机器,而不再是富有思想的人。

综合以上的现实,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将“测评”狭义的理解为了“考试”,事实上测评的角度和方式是多元的,只有我们从尊重语文的视野来对待测评才能让语文教学不失语文的品格。

二、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测评是什么;其二,怎样测评。

1.测评是什么

“测评,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科学方法对人的价值观、性格特征以及发展潜力等的心理特征进行客观的测量与科学评价。”可以分为选拔性测评、配置性测评、开发性测评、诊断性测评、考核性测评等。由上可见,我们所谓的测评只是涉及到了“考核性测评”或“选拔性测评”,更何况测评的方式有很多,绝不仅限于书面问答题。所以,在语文视野下的测评形式有很多,比如即兴演讲、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改编创造等,不只是选择题和问答题。

2.怎样测评

由于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有测评的价值,所以测评的目标可以有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方法、学习结果的领悟三个阶段。

(1)学习内容的选择。即应该学什么?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意识,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测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能力。同样一篇文章,学生研究的角度正体现他们的学习能力,能够找到重要的、难解的的学习内容不正测试了学生对于学习新知的检索能力了吗?

比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自主完成《菩萨蛮》的教学,学生选了两个主问题:“从本诗中看出江南美在哪里?”“作者又为何不觉得江南美呢?”这便是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

(2)学习过程的方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更自如的开放的让学生学习,避免用机械的方式扼杀与学生的互动。比如一个问题可以为了测评让其碎片化,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入的探讨层次。

试举一例:有位教师在《夜归鹿门歌》的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内容:“1寻意象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这首诗描写了两个场景,请分别找出场景中的两个意象,并为这两个场景命名。”

首先,这个问题的提问是不合适的,设计中明确教学重点是“寻意象”,然而问题的落脚点却成为了“命场景”,把诗歌鉴赏中最动人的意象品读忽略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完全不去顾及个体的阅读体验,以“考”的方式测评阅读,语文之美不复存在。如果不以学案的方式呈现,这个问题让学生来听,可能是这样的环节: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写的两个场景呢?

生:(可能发现,但不敢确定,自由回答,学生于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敢于大胆说出来。)

师:(追问)这两个场景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呢?(注:“追问”是学案不会有的课堂互动,到目前为止两个知识点很快的涉及并没有难度,而学案中抹去了一个知识点的测评。)

师:给这两个场景命个名吧?(注:教师的口吻可以是亲切的,可以是富有挑战的等等。)

师:为什么这么命名?很好,你们注意到了其中的意象,那这样的意象以及组合有怎样的效果呢?”

这样的设计变被动学习为师生互动学习,边学边测,边测边学思考方法,所以这样的测评是有示范意义的。这样的测评是能捕捉到语文学习的心动的,很大的尊重了语文的品格。

(3)学习结果的测评

对于学习结果的测评是我们常见的常规测评方式,比如达标检测,比如课文默写,比如课堂迁移拓展等。也可以尝试更活泼的结果测评方式。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锦瑟》教学重点不在于分析这首诗,而在于尽量审美化的体验这首诗,所以教师将“关注诗中的化用典故”作为教学重点。首先,为了让学生感受诗句之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人是如何化用典故的。比如“庄周梦蝶”被诗人化用成了“庄生晓梦迷蝴蝶”,变“庄周”为“庄生”,将一位学究式的人物形象瞬间变换成了一位翩翩少年,从而升格了典故的气质,增加的“晓”“迷”给予典故朦胧的意境。教师在这样的讲解中其实是在给学生一种思考的方法。之后的典故化用中,变“杜宇化鸟”的“化”为“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托”。于是望帝的形象就由能“变”(是有希望的)成为了只能“托”(是无奈不甘的),惆怅的感觉顿生。教师在这样的对话解读中可以给学生传递一种研究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学习方法进行独立自主深度的探究。在这样的分析之后,教师和学生得出结论:化用典故的方法可以有加字、换字、加内容、意象叠加等等。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测评式的活动:将《锦瑟》改编为歌词。显然这个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实践化用典故的方式,并且检测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思考。如下选录两则学生的当堂作品。

作品一:

天涯的尽头是风沙,

红尘的故事叫牵挂。

庄生晓梦在寻常人家东篱下,

燃尽的流年羽化成思念,

爱恨两面,仿佛云烟,

红颜霓裳望帝宫中啼出一点红。

风吹凉,田和烟

日阳高照玉生暖

回头看,雪染白,明珠泪。

江山嘶鸣战马,怀抱中那寂静的喧哗,

梦中楼上月下,原来时光已翩然轻擦,

看一夜,流行杂沓。

作品二:

开头明月照故里,锦瑟鸣;清雪溯林间,听心曲。

主歌往事如烟烟漫漫,再回首,已不见你,暮暮与朝朝;

锦瑟何来五十弦,再弹起,依然是你,在我琴声里。

是谁入梦?

庄生晓梦迷蝴蝶,你的身影乱了我的心;

望帝春心托杜鹃,我的一片孤心向着你。

(间奏音乐)

是谁掩泣?

沧海月明珠有泪,我是那鲛人长居你的海;

蓝田日暖玉生烟,你是那美玉只在我梦里。

副歌青石板街彩衣斑斓的蝶迷了鲜衣怒马的少年

情事半解日暖生烟的玉伤了少年痴醉的心弦。

重复是谁入梦?(她入了他的梦)

庄生晓梦迷蝴蝶,你的身影乱了我的心;

望帝春心托杜鹃,我的一片孤心向着你。

(间奏音乐)

是谁掩泣?(他为了她而泣)

沧海月明珠有泪,我是那鲛人长居你的海;

蓝田日暖玉生烟,你是那美玉只在我梦里。

结尾晚风皱荷塘锦瑟停

雕花弄白塔沧海尽

看着这样的改编,我们还需要那么枯燥的分析吗?给学生一点鉴赏的方法,他们的能力会很高!

三、结束语

真正的测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评估。测评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了反思学习过程,进入学习的更高境界。所以,语文测评不能失去语文的品格,如何保留语文测评的语文品格,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几点理念:1.让学生掌握能力比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让思维走在年龄的前面。”2.让学生感受过程比接受灌输更重要。3.让学生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比教学安排紧凑有致更重要。4.理解尊重鼓励学生比批评指责压榨学生更重要。5.教师呈现资源比讲解资源更重要。6.评价比检测更重要。7.示错和示正都重要。比较学生的作文,同题比较。认识差别。8.对学生的测评首先是对教师的测评。9.不仅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也要培养说和听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

邮政编码:03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