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体外碎石对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赵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体外碎石对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赵强

赵强柴克强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7309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在输尿管镜监视下实行钬激光碎石加施体外碎石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案,将12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2例,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单一治疗,观察组患者62例,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碎石成功率、结石排净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具有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结石复发率均较低的特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输尿管上段结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严格的KUB、IVU、B超、CT等检查证实符合WHO中规定的关于输尿管上段结石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50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36.21±3.08)岁;病程1.5周~6个月,平均(3.14±1.03)年;其中左侧结石患者30例,右侧结石患者32例;结石直径0.5~1.5cm,平均(0.81±0.10)cm;长径0.8-2.5cm,(0.80±0.02)cm;按照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案,将12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2例,观察组62例,且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取患者的低截石位,在直视条件下经尿道将WOLF9硬质输尿管镜插入,在患侧的输尿管口中插入F5号输尿管,并沿管入镜,在输尿管中灌注泵冲水使之充盈,保持进镜直至到达结石部位。停止灌注泵后人工注水,经过输尿管镜的操作通道将钬激光光纤插入,功率为10W。合并息肉的患者现使用激光笑容后行碎石治疗,术后放置双“J”管引流4~12周。

患者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在上述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的同时使用HK-V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电压7~9千伏,冲击2000~2500次,间隔7~10d。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予以及时处理;记录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成功率和3个月后的结石排净率。

1.4疗效评定

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B超检查或KUB检查显示结石完全排除,或参与的结石直径<4mm为成功。参与结石直径>4mm或结石未碎为失败。

1.5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2。

3讨论

输尿管上段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科疾病,易发生肾内结石、引起梗阻、肾功能损坏或发生局部黏膜炎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该病症的效果较好,无需麻醉、痛苦小,易于接受,但是受输尿管壁和结石间隙的影响,对碎石效果有负面影响。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是利用氟闪烁光源激活嵌于YAG晶体中产生脉冲式近红外线激光,具有汽化、割裂和凝固止血的作用,能够瞬间产生千万峰值功率,将之转为高热照射于组织进行切割和汽化,且对患者周围组织的损伤很小。联合使用两种治疗方法碎石、排石效果良好。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的方式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其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守学,李美凤,周小庆,等.经尿道钬激光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35例报告[C].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男科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1:109-110.

[2]王剑火,徐廷昭,林文洪,等.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295例[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2,13(4):198-199.

[3]钟亮,钟浩光,游润林.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息肉包裹性结石(附76例报告)[C].第17届世界灾难及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暨第14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