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 2

浅谈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钱玉凤陈国友

钱玉凤1陈国友2(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242000)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正确使用此类药物。方法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人体多种脏器和组织均有不良影响,而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促进医护人员熟练地鉴别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征,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降低不良反应及副作用,保障用药安全。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Discussiontherationaluseoffluoroquinolones.

Qianyufeng1,Chenguoyou2.Thepeople'sHospitalofXuanchengCity,AnhuiprovinceXuancheng24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fluoroquinolonesadversereactions,itisreasonableandcorrectuseofthesedrugs.MethodsfluoroquinoloneAdverseDrugReactionswereanalyzed.ResultsThefluoroquinolonesonthehumanbodyofvariousorgansandorganizationshavetheadverseeffectsofahigherincidenceofgastrointestinalandcentralnervoussystemadversereactions.Conclusionthepromotionoftheadversecharacteristicsofthemedicalstaffskilledtoidentifyfluoroquinolones,areasonableapplicationoffluoroquinolonesandreduceadversereactionsandsideeffectstoensuredrugsafety.

[Keywords]Fluoroquinolones;adversereactions;reasonableapplication

氟喹诺酮类药物属化学合成抗菌药,具有喹诺酮的基本结构,是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常用的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平均为5%(3~10%),主要为胃肠道症状、中枢神经症状及一般变态反应。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报道也日渐增多,其合理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现结合我院临床此类药物的使用,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作一探讨。

1作用特点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desoxyribonucleicacidgyrase),从而影响DNA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阻碍DNA的正常复制、转录、转运与重组,从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其特点为: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尤其对G-杆菌的抗菌活性高,包括对许多耐药菌株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耐药发生率低,无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发生;体内分布广,组织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浓度;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较长,用药次数少,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少,耐受较好;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尿路、肠道、呼吸道以及皮肤软组织、腹腔、骨关节等感染。

2不良反应

2.1胃肠道系统不良反应

口服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发生率3~5%[1],一般可耐受。

2.2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常见的如烦躁、失眠,以失眠多见。另外出现头痛、头晕、疲劳、嗜睡、烦躁、舌麻、视觉异常,感觉异常现象也比较常见。严重的包括谵妄、恐惧、焦虑、抑郁、震颤、幻视、幻听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出现惊厥、抽搐、癫痫样发作、帕金森病、急性锥体外系反应等[2]。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中,而在年轻人中主要表现为一般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以洛美沙星较多见[3]。

2.3皮肤及光敏毒性

常为急性发病,以光敏性反应最受关注,皮炎最多,表现为红斑、水肿等。国内报道以皮疹居多,表现为麻疹样丘疹,发生率在2%左右,与剂量密切相关。国外报道以光敏毒性居多,发生率可高达28%,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也有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光毒性的发生机制,一般认为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紫外线激发下氧化生成活性氧,活性氧激发皮肤纤维细胞中的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产生,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激活环氧合酶,引起如前列腺素及类环氧合酶的合成,它们从成纤维细胞释放,引起皮肤炎性反应。

2.4肝肾毒性

一般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可能与喹诺酮药物对肝脏的直接作用有关,经保肝降酶后,一般可恢复;引起肾毒性少见,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年龄大多为在50岁以上,尤其是65岁以上的患者,可能由于过敏反应或者直接毒性反应[4]。

2、5软骨损伤

喹诺酮药物可致幼龄动物软骨损伤,关于喹诺酮类药物引起幼龄动物软骨毒性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明确,可能与游离镁离子的减少有关,该类药物可与镁离子螯合,从而影响这些离子在软骨细胞代谢中的功能。环丙沙星或诺氟沙星等报道较多发生软骨毒性和肌腱病症(肌腱炎、肌腱破裂等)[5]。

2.6循环系统不良反应

一般表现为心慌、心悸、血压升高等,有时伴有心律失常,对心脏有一定的毒性。

2.7血糖紊乱症

糖尿病患者在服用本类药物的同时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常会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等血糖紊乱症。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与莫西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有出现血糖紊乱不良反应报告。其中加替沙星的发生率远较其他喹诺酮类高,美国FDA要求修改加替沙星说明书,禁止该药用于糖尿病患者,近年来,我国多种加替沙星制剂也在说明书中明确注明糖尿病患者禁用[6]。

2.8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引起结晶尿、血尿、尿素氮升高,可发生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9血液系统毒性及其他

有白细胞降低、溶血性贫血、再障报道,心血管方面有心房颤动、预激综合征及休克等报道,腮腺及乳房增大也有报道。但均为可逆性。球后视神经炎、溶血性贫血、颅内压升高等报道极少。

3合理应用

3.1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剂量、给药途径,防止滥用。有过敏史者应慎用,高敏体质者、儿童、孕妇、哺乳期及18岁以下人群禁用此类药物。严密监视用药过程,发现不良反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对症治疗。

3.2老年人慎重用药,并适当减量。因氟喹诺酮类药物有45~60%以原型经肾排泄,老年人肾血流量明显下降,对药物排泄也相应减少,同样的剂量会造成体内药物浓度增高,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增加。

3.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与咖啡及茶碱合用时,可减慢咖啡及茶碱在体内清除而引起茶碱毒性反应;不宜与含镁和铝盐的抗酸剂和非皮质激素类抗炎剂合用。因为抗酸剂可影响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而非皮质激素类抗炎剂可加重氟喹诺酮类药物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引起惊厥的不良反应。

3.4对一些疗效尚未肯定或新上市的药品,应用时应充分评估、权衡利弊,综合考虑用法、用量、安全性和合理性。

3.5用药期间避免长时间日光照射,以免诱发不良反应。

4结语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物,其不良反应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鉴别判断能力,减少习惯性用药与经验性用药。正确选择、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降低不良反应及副作用,以控制细菌耐药和不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乔军.氟喹诺酮类药物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5(9):163-164.

[2]易冬玲,易晓玲.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神经毒性及其防治进展[J].医药导报,2010,29(9):1183-1185.

[3]卢健聪,蔡绍曦.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6):535-537.

[4]赵世辉,张聪琴,张兰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6):147-148.

[5]林文丰,张晓琳.氟喹诺酮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1):91-96.

[6]孙玉真,赵忠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J].中外健康文摘,2010,31:178-179.

(收稿日期:201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