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输液室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门诊输液室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刘震

刘震(辽宁省丹东市人民医院呼吸肿瘤科118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0-0328-02

【摘要】门诊输液工作繁忙、琐碎、工作重复性强而缺乏新意,而输液病人多、病种杂,使用药品种类多而新,护士对新药品不了解等增加了门诊输液的不安全因素,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疗安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医护人员的形象及医院的发展,我科通过制订防范措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更有效的保证了输液室的护理安全。

【关键词】输液室隐患防范措施

我科针对门诊输液区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入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可以增加输液病人安全,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的服务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1.存在的安全隐患

1.1护士少,病人多,工作量大。

1.2药房发药有误,未及时发现。

1.3青霉素等药品批号更变频繁,间隔使用超期三天,未发现。

1.4查对不严,出现的缺陷差错。

1.5病种繁多,隔离不严,出现交叉感染。

1.6无菌概念不强,操作程序省略。

1.7护理人员在临床用药中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1],新药种类多,护士对配伍禁忌掌握不全。

1.8病人安全意识薄弱,带输液自行离开医院;病人自行调节输液速度;不能准确提供个人过敏史;对用药注意事项不清楚或不在意。

2.防范措施

2.1针对输液高峰季节和时段,护士长要以动态调整为原则,做好人员管理。

2.1.1实行弹性工作制护士长要根据各个时间段输液工作量,弹性调整护士工作人数和班次,优化组合,避免护士处于疲劳状态,致使工作中注意力松散判断失误而出现护理缺陷,必要时汇报护理部,借调护士[2],以满足病人对护理的需要。

2.1.2提倡人文关怀,共同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从管理角度调控负性情绪[3],对护士精神状态予以重视。重视新护士、有情绪波动的护士、精神状态不佳的护士,给予她们更多工作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帮助,疏导心理压力,减少因不良情绪引发的差错。

2.2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2.2.1实行首接负责制①窗口护士接到病人的处置单和药品时,根据医嘱治疗单收药,核对本次治疗的天数与药物总量是否相符,查对药物剂量、名称及有效期、有无配伍禁忌,认真检查药物质量,药液瓶口有无松动、裂纹,对光检查有无杂质、变色,有问题及时与药房联系更换。②查对需做过敏试验的药品批号,皮试结果及上次输液间隔时间有无超期,全部核对无误后签章。

2.2.2实行三查制度一查:窗口护士首次查对,收齐当天用药,抄写输液卡片,要求姓名、床号填写齐全,字迹工整,交给配药护士。输液卡片标注液体组数,拔针时核对输液卡瓶数,避免漏输。二查:配药护士查。药品配制前常规查对,无误后配制,配制后复查药品有无沉淀、变色、浑浊等异常现象。三查:输液护士操作前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及药品质量等。查对时应采用双向核对法,先请病人自述一下姓名,以确保注射安全。

2.2.3制定输液记录本记录姓名,药品名称,浓度,剂量,方法,开单医生姓名及护士签名及执行时间以及结束时间,以便于核查。

2.2.4制作“三查七对”警示牌悬挂张贴在治疗车和处置台上,随时提醒护士操作前、中、后查对工作的落实。

2.2.5加强医护协作,多与医生沟通,发现疑点及问题时妥善解释,待问明医生后执行处置[4]。

2.3对青霉素批号及试敏结果规范记录,将阴、阳结果判定以红蓝印章明显区分,并标注本次批号及此次用药的时间范围,检查抗菌素间隔使用期限是否在3天内,超过时限必须重新做皮试。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皮试的药物机理,配制方法,标准判定,并做到现用现配。

2.4护士长要做到护理安全防范教育

2.4.1加强对护理差错高发人群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加强对平时工作欠严谨的护士及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做到放手不放眼,加强护理差错的防范,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强化查对制度,以确保护理安全。

2.4.2护士长需建立安全静脉用药应当遵循的常规工作制度,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2.4.3建立差错登记本,发生错误予以记录,及时与相关人员联系,立即汇报,及时改正避免下次再犯,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

2.4.4建立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发生异常立即启动。

2.4.5科室确定每月最后一个周三为护理安全宣传日,护士长带领全科护士对本月缺陷与差错进行分析,讨论,定性,提出整改意见和纠偏措施,并重温各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以加深对护理安全措施的印象,增强工作责任心。[5]

2.5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2.5.1①处置前后洗手,带口罩,一人一针一管,一人一止血带、一隔离巾。②输液室每日擦拭消毒两次,空气消毒一周两次,处置室每日消毒两次。③定期进行空气培养,发现细菌菌落超标立即调查处理,保证微观环境清洁。

2.5.2对怀疑呼吸道、肠道、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人与医生沟通确认后安置隔离输液室,配备专用的处置用物,并做好床边消毒隔离,在病人输液结束后作好严格的终末消毒处理。

2.5.3根据实际情况将流行病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与老人小儿孕妇等抵抗力差的人群分开。

2.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护士应加强“慎独”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严格执行工作标准、操作规程。配制合格的输注液体是安全输液的重要措施之一,所有的输液器具应符合无菌要求。①正确抽吸药液:防“一把抓”式的姿势,加药用的针头或注射器勿反复使用,针头不可过大,针头越大,加药时切下的瓶塞颗粒也就越大,颗粒进入人体后,不能通过一般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但能引起血管栓塞。②加药注入药物时勿太快,会减少瓶塞的进入或泡沫的产生[6]。

2.7了解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查阅药品说明书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途径[7]。我科将各种常用药品及各种新药的说明书装订成册,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提醒大家注意。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以便护士能够更正确的给药,正确做好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用药指导的满意度[8]。

2.8加强对病人安全防范的宣教工作。

2.8.1认真作好指引,告之,提醒工作,明确告之内容。注射前:告知输液总量及几瓶液体,所需时间;告知药名及主要药理作用;告诉病人在输液过程中不要擅自离开。注射后:告知安全滴速及加快滴速的危险性;告知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巡视中:进行个性化指导,根据病人年龄、性别、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滴数,告诉病人输液注意事项、并将用药指导的内容作为重点向病人告知。拔针时:告知针眼按压的注意事项;告知本科室工作高峰时间;并预约明天的输液时间等。患儿、老人输液时,要多巡视多观察,以免发生意外。

2.8.2私人外带药品,非医院药品不得使用,药品有效期定期检查,专人管理,及时补充。

2.8.3在输液室设宣传栏,发布患者用药安全及用药指导信息,提供病人和家属正确用药常识;将“拔针后顺血管方向按压5分钟”和“输液时不可以随意离开”等温馨提示和安全警示语张贴在醒目处,使健康自始始终体现在输液病人身心健康的每一个细节.

2.9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工作水平。

2.9.1加强岗位培训、练兵、考核,提高对晕厥,过敏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等病情突变以及意外发生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的能力[9]。只有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减少不安全隐患,防止差错的发生[10]。

2.9.2制订量化考核办法,与奖金分配制度挂钩,形成了目标-管理-考核-奖励的良性循环和竞争的氛围[11]。

2.9.3借鉴周亚郡提出“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12],来加强门诊输液室的规范化管理。

3.小结

护理安全是指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3]它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可以综合地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在门诊输液室护理工作中,应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为安全护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庄勤.南通市100例医疗事故争议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502-504.

[2]谢屺红.护士排班方式与护理人员资源合理利用.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4,39(3):193.

[3]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3.

[4]周雪芬.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5.21.10(A):67.

[5]孙玲芬.护理差错原因分析与对策.实用护理学杂志,2002,18(4);67.

[6]桑红琼.浅析安全满意的静脉输液方法.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10,2(20):67.

[7]邵建英,王艳玲,陈莲珍等.23种静脉输注抗生素药品使用说明书的分橱.中国护理学杂志,2002,l7(7):519.

[8]方彩琼.静脉输液用药安全管理.中国基层用药.2002.9(6):572.

[9]叶贞.基层医院门诊注射室纠纷与差错预防措施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A).65-66.

[10]魏红梅.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网络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学,2004,20,9(A):68.

[11]李芬.量化考核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实用护理学杂志,2002,18(4):67.

[12]周亚郡.运用“五常法”加强手术室规范化管理.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4,20,1(B):71.

[13]王云霞,张战地,陆毅.门诊部实施IS09004-2GUO国际标准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护理管理杂志,2001,1(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