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及心理辅导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及心理辅导措施

李艾东

李艾东

(苏州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江苏苏州21513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毒品愈加泛滥。毒品吸食人员的年龄也趋向于低龄化,青少年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造成其吸食毒品成瘾的原因很多,除了个人主观因素还有社会环境因素。毒品吸食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非常糟糕,在强制戒毒的同时还需做好心理辅导。

【关键词】吸毒人员;家庭;社会认同;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088-02

毒品,这么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词语,它却让人们愿意跃跃欲试。吸毒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新闻媒体大量曝光影视明星的吸毒行为,使得明星吸毒沦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毒品离我们的生活那么近。近些年来,我国吸毒人员的增速非常迅速,吸毒人员低龄化、多元化且呈低龄化发展,90后甚至00后都受到毒品的侵蚀。我们时常会想,什么人会选择毒品?这些人心理健康状况怎样?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面对他们?

1.吸毒人员的特点

1.1文化水平的差异

虽然影视明星不同程度上参与到吸毒活动中,但这仍旧改变不了吸毒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国内曾有学者对女性吸毒人员的文化程度进行调查,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初中跟高中文化水平,然而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所占比例最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认知水平。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理性、客观。由于吸毒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其对毒品跟自身的需求没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更加容易受到外人的误导走向深渊深处,毒品成瘾,高估自身抵抗力等。

1.2人格特点的不同

有研究表明,对毒品具有较高依赖性的人群普遍具有高冲动性的人格特质。具有高冲动性人格特质的人,在受到外界及自身条件刺激时会迅速做出反应,其结果往往欠缺考虑,从而酿成大祸。由于在面对毒品时自我控制能力不够,自身被自己的性格所抑制,加上毒品给其带来的精神享受,从而更倾向于采用吸食毒品的方式来解决,并逃避所遇到的问题,让吸毒成为习惯。

1.3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较深远的影响,家是每个人的港湾,不管离家多远,人们心中都是会时刻惦记着那个地方。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孕育出子女健全的人格,给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可以促使子女的人格畸形发展,为各种不良的社会行为埋下隐患。青少年吸毒和不良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在吸毒之初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从而导致他们深陷“毒潭”之中无法自拔。

没有温暖、关爱的家庭,不是父母离异,就是长期不在身边教育,孩子根本没有享受过什么叫家庭的关爱。家庭不良影响是导致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原因。家庭成员中有人吸毒的青少年,比家庭中无人吸毒的青少年更容易沾染毒品。一些家庭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外出,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使孩子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去寻找毒品的刺激等等,都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吸毒成瘾的原因

1.4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指对自己所属群体和群体中自己作为成员身份的认可程度。毒品吸食人员大多没有正常稳定的工作,处于无所事事状态,通过不正常的方式打发时间,从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于是自觉的把自己排斥于正常社会群体之外,游走于社会边缘,初试毒品的滋味。

由于对毒品产生依赖,在心理和生理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远离了正常社会群体,更愿意与毒友厮混在一起,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共感。

2.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毒品吸食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远远低于正常人员,并随着毒龄跟戒毒次数的增加,其心理健康状况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有戒毒工作者曾对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吸毒人员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男性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女性,多次戒毒人员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初次戒毒人员,症状表现有强迫症状、焦虑、抑郁、偏执、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吸毒人员由于吸毒行为的存在发生注意力狭窄现象,沉迷于自己的毒品世界,对外面客观世界充有敌意,外界的干预反会引发其较强的消极情绪,存在认知方面的错误原因。

近年来,由于吸毒后驾驶员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增多,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毒驾就是指未戒断毒瘾的患者和正在使用毒品的驾驶员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吸食合成毒品人员在吸毒后,所产生的精神极端亢奋甚至妄想、幻觉等症状,会导致驾驶人脱离现实场景,判断力低下甚至完全丧失判断。因吸毒后驾驶机动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增多,特别是导致多人伤亡的恶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其心理状态是,驾驶员存在侥幸心理。部分吸毒驾驶员认为,当前公安机关对“毒驾”的查处力度远不及“酒驾”查处力度。与此同时,交警在检查中单靠肉眼难以判断其是否吸毒,正是由于“毒驾”的隐蔽性,使吸毒驾驶员抱着容易逃避交警的检查不易被查处等种种侥幸心理,从而使“毒驾”行为呈现增长的态势。由于当前对“毒驾”处罚力度较轻,近年来“毒驾”对于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性显现,毒驾入刑刻不容缓。

3.吸毒人员的心理辅导措施

3.1传统疗法及问题

吸食毒品不仅会给自身、家庭带来伤害,还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巨大危害。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实施,建立以强制隔离戒毒为主、社区治疗与康复为辅的戒毒形式。这种形式下,戒毒人员往往会达到生理戒毒的目标,但心理上却没有对毒品有充分的认识,对毒品的心理依赖却没有得到根治。真正想要戒除毒瘾的所占比很小,大多数的吸毒人员把强制戒毒作为对自己吸毒的一种惩罚,限制了自己的人身自由,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以后才意识到家人对自己的重要性,希望能尽早完成戒毒任务好与亲人团聚,但对毒品的危害没有深刻的认识,主观意愿戒除毒品的动机不强,浪费了矫治过程中对自己成长和帮助的机会。因此要提高吸毒人员的戒毒动机,除了传统的强制隔离戒毒为主、社区治疗与康复为辅的戒毒形式下,还需要有针对性心理矫治技术的参与。

3.2心理辅导措施

对毒瘾的戒除仅靠药物替代治疗、政治教育、劳动改造来激发吸毒人员的戒毒动机是不够的,戒除吸毒人员的心理上对毒品的依赖就需要开展专业的戒毒心理矫治。所谓的戒毒心理矫治就是利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并配合各种社会有益资源(如家庭),使吸毒人员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毒品对自身、家庭以及社会造成的危害,纠正错误意识,调动自身积极性,增强主动戒毒的动机,真心诚意的不再吸食毒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心理疗法在戒毒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吸毒人员的戒毒动机,也可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学者邹露通过使用了以人本主义为基础、认知行为疗法为指导的心理动机晤谈技术,经过6次为期7个月的动机晤谈心理技术的干预后发现,动机晤谈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苯丙胺类药物滥用者的戒毒动机,对防止复吸和降低复吸率有一定的疗效。学者张刃将心理音乐剧应用到海洛因依赖者的戒毒动机研究中,发现经过为期12周的心理音乐剧临床干预后戒毒动机有显著提高。学者俞晓歆在对戒毒人员的团体训练中将积极心理学加入其中,引发了戒毒人员更多的正性情绪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激发戒毒人员自身的积极力量,从而更加感恩并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4.结语

吸毒人员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吸毒行为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仍需要进一步证实。吸毒者的吸毒行为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如偷窃、寻衅滋事等),那么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否如此呢?是否其在吸毒之前就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呢?吸毒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以对吸毒行为有个更好的预防。其次样本的代表性需要进步完善,目前我国学者一般都是抽取的某一个省市戒毒所的戒毒人员为被试,强制隔离戒毒只是吸毒人员整个吸毒行为发展线上的一点,对吸毒人员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戒毒心理矫治的应用对提高吸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戒毒动机以及阻止复吸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抗复吸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的过程,且戒毒人员离开戒毒所融入社会生活后无可避免的会接触到以往促使其吸毒行为发生的社会环境,那么在过去曾熟悉的环境中是否会再次引起其吸毒行为的发生,这也是对戒毒心理矫治的一个考验,同时作为一种戒毒疗法,其自身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并积极推广,以帮助更多深陷毒品泥潭的人摆脱毒品的困扰,参与到正常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