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浅析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杜雪莹

伊春市医院透析室15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治疗的66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血液透析所需物品,观察组33例患者则采用一次血液透析包,对两组患者的透析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操作平均时间为(17.23±3.21)min,观察组操作平均时间为(10.3±2.31)min,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二次感染发生率为18.20%,交叉感染发生率为24.20%;观察组二次感染发生率为3.00%,交叉感染发生率为3.00%。两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可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率和二次感染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也可得到有效提高,可在血液透析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一次性血液透析包;感染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effectofdisposablehemodialysisnursingbaginhemodialysis.Methods66casesofhemodialysispatientstreated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object.Thepatientswererandomlyp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33casesofcontrolgroupweretreatedwithtraditionalhemodialysisproducts,while33casesofobservationgroupweretreatedwithone-timehemodialysiskit.Theeffectofdialysiswas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averageoperationtimeofthecontrolgroupwas(17.23+3.21)min,andthatoftheobservationgroupwas(10.3+2.31)min.Theaverageoperationtim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0.05).Theincidenceofsecondaryinfectionwas18.20%inthecontrolgroupand24.20%inthecross-infectiongroup,and3.00%intheobservationgroupand3.00%inthecross-infectiongroup.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P<0.05).ConclusionDisposablehemodialysisnursingkitcaneffectivelyreducecrossinfectionrateandsecondaryinfectionrateforhemodialysispatients,andtheworkingefficiencyofnursescanalsobeeffectivelyimproved.Itcanbepopularizedandappliedinhemodialysis.-

Keywords:hemodialysis;disposablehemodialysiskit;infection

肾衰竭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过程中需准备多种物品,以供血液透析过程中应用。血液透析一般需多次、反复、长时间进行治疗,透析过程一旦操作不当容易导致感染发生[1]。血液透析过程中采用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内瘘穿刺术,按照传统的方式准备透析所需物品一般准备过程较为复杂、准备物品多样,护理人员工作量显著增加。操作过程中反复打开纱包拿取物品不符无菌操作原则,血液透析中二次感染和交叉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增加[2]。为探讨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选择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6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6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1.2±3.2)岁;观察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4.3±3.2)岁。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血液透析所需物品全部放置于治疗车上,所需物品包括盒装纱布、棉签、袋装一次性治疗巾、瓶装聚维酮碘、棉球、纸胶布等。上机操作时需用棉签蘸聚维酮碘对穿刺点进行消毒,穿刺后用纸胶带将穿刺针固定。渗血现象在临床透析过程中如发生需用棉球对渗血进行处理。透析过程中所需的各物品开启时间应标注明确并定期进行更换。下机后使用无菌纱布对穿刺点进行压迫处理,穿刺点出血较多时需更换纱布。

观察组采用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包括一次性聚维酮碘棉签1包、易撕1.5cm宽胶布6条、无菌创可贴2个、无菌棉球2个、无菌厚止血棉条2个。上机操作前,护理人员对一次血液透析包的有效日期进行确认,确定护理包完好无损后再打开。内瘘穿刺肢体下方需放置治疗巾,将治疗巾打开,穿刺皮肤确定后使用碘伏对穿刺处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护士进行穿刺时需佩戴无菌手套,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固定并用创可贴对穿刺点保护。检测完毕后对各种物品妥善处理,废弃物及时丢弃。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操作时间进行比较,另外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二次感染和交叉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和觀察组血液透析操做时间比较

对照组操作平均时间(17.23±3.21)min,观察组操作平均时间(10.3±2.31)min,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3.091,P=0.037)。

2.2对照组和观察组二次感染和交叉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二次感染发生率为18.20%,交叉感染发生率为24.20%;观察组二次感染发生率为3.00%,交叉感染发生率为3.00%。观察组二次感染率和交叉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改革的推进,对血液透析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血液透析净化技术提出了更为规范和严格的要求[3]。血液透析耗材也发生了改变,应用材料从重复性向一次性改变,这使得血液透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一次血液透析护理包与传统护理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护理方法中,消毒棉签和胶布一般是共用的,所使用的治疗巾均是打包消毒灭菌,当布治疗巾碰到渗血时,渗血会对床单被套造成污染,容易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4]。在这个过程中操作不当即会造成交叉感染的发生。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可有效避免这一不足之处,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一般均为专人、专物、专用,在血液透析中应用不会因渗血等情况对床单被套等造成污染,交叉感染的情况可有效避免[5]。此外,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也更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护理包中一般为护理人员准备有无菌手套及物品,对不同患者操作时均会更换,交叉感染的风险可有效降低[6]。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展开血液透析操作,观察组则采用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结果显示,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二次感染,8例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二次感染发生率和交叉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20%和24.20%,观察组则仅有1例患者发生二次感染,1例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二次感染发生率为3.00%,交叉感染发生率为3.00%。观察组二次感染发生率和交叉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另外,血液透析过程中采用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可得到有效提高,一方面护士准备用物的时间显著缩短,另外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时间有效缩短,可有效节约时间。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操作平均时间为(17.23±3.21)min,观察组操作平均时间为(10.3±2.31)min。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过程中二次感染发生率和叫交叉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可得到有效提高,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远丽.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245-246.

[2]徐全凤.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7):160.

[3]胥凌兰.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4):2016.

[4]霍杉杉.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与传统透析准备用物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比较[J].健康之路,2014,13(11):56.

[5]张甜甜.一次性护理包在血液透析中心的应用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80-1081.

[6]叶娜.一次性血液透析护理包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7):44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