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城市河道整治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刍议城市河道整治设计

陈若男叶青

宁波市农村水利管理处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居民对居住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城市化建设日益完善的过程中,城市河道已由传统的环境水利转化为现代生态水利,不但拥有传统水利工程泄洪排涝、灌溉航运等功能,还是城市景观的基本载体,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本文通过笔者在城市河道整治中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城市河道整治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河道;整治设计

1.城市河道整治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河流是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关键构成和居民发展生存的关键基础,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和谐水环境早已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品位,推动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战略。但是目前城市河道存在的水体污染、水域面积被侵占、生态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良性发展态势,所以急需制定有效手段加强河道的整治设计。

2、现阶段城市河道整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对河道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我国大部分城市能够有效地开展城市河道整治设计工作。但是,仍然有部分城市在进行城市河道整治设计时存在不足之处。通过总结与归纳可知,目前阶段我国城市河道整治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六点问题:

2.1缺乏系统性规划

河网是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工程,河道的建设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统筹考虑,系统整治,而部分城市由于没有真正把河道整治工程融入到大的经济环境中统盘考虑,缺少近远期有序规划,河道整治出现东拼西凑、工程不配套现象,达不到集中连片的治理效果。

2.2水资源污染问题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而在整治设计时也常常治标不治本,影响了城市建设品质和生活质量,甚至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阻碍了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美丽中国的进程。

2.3河道淤积问题

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多,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大量的生活生产垃圾随之衍生,加之部分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随意将各类垃圾倾倒入河,特别部分河道上游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导致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淤积,严重影响着城市河道的整体性能。

2.4水域面积减少问题

水域对防洪、排涝、蓄水、航运、生态环境保护等都起到很大作用,尽管水域保护的认识不断增强,但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建设项目增多,土地资源愈发紧张,诱发河道水面被侵占、阻塞现象,导致城市河道水面大幅度减少,影响河网的整体调蓄容量。

2.5岸坡形态破坏问题

建设水利工程往往容易侧重于满足人类社会对水的多种需求,相对忽视了维护一个健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求。由于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大量采取裁弯取直的整治方法,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降低了生境多样性,随之也会降低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最终对人们的利益造成损害。

2.6景观建设缺乏重视问题

部分城市在进行河道整治设计的过程中,只是强调河道的基本功能,单纯的将防洪、改善水质或提升经济效益作为是河道整治的首要因素进行考虑,而忽视河道的景观功能以及生态功能,最终导致城市河道的整体美感下降,无法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

3、城市河道整治设计的具体措施分析

3.1科学合理规划

依据河道水环境内涵以及河道功能的要求,制定具有合理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的河道建设规划,对河道的建设实施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规划要从大局考虑,与整体环境相协调,与先进的治水理念相结合。规划应确定岸线、堤线、管理范围线和保护范围线,并保证河网水面率不减小。规划导向一要生态,充分考虑水污染防治,工程措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工程设施具有亲水性、生活多样性等因素,并结合富民、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多功能综合布局,从而满足群众体育、观景、休闲、旅游等多方面的需求。

3.2河道整治设计合理分区

河道整治应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及人居环境要求,进行合理分区,确定河道的平面格局及其相应的主导功能,突出河道景观节点以及功能分区的特色。人口密集区域体现工程与环境的和谐美观,改善河道的水质,满足人与水之间的亲水和安全要求。人口较少或公园区域,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具有人文历史区域一般应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和历史风貌,避免河道建设对人文景观的破坏。

3.3河道横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型式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满足功能要求。设计时首先考虑能够满足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其次考虑景观和河道生态用水的要求。城市河道横断面经常使用的形态主要有矩形、梯形以及复式断面等。矩形断面主要应用在建筑物比较密集的老城区,其优点是能够节省土地,但观赏性、生态性以及亲水性较差,因此,采取这种断面型式时需要种植攀援植物、水生植物或用石块对护岸进行软化处理,起到提升生态景观效果的作用。与矩形断面相比,梯形断面的占地面积较大,但是在观赏性、生态性以及亲水性等方面的效果要比矩形断面好,可以在岸坡上种植草皮、灌木,在河边堆砌一些块石或卵石,不但达到美化河岸的效果,同时还能够为各种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增强生物多样性。

因城市建设确需调整原有河网水系平面格局和河道的平面形态,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商,进行科学论证,共同讨论城市河道具体设计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

3.4河道附属景观设计

河道景观建设,应与城市的定位、文化、历史、人文等要素相协调,将河道堤防、护岸等工程融入景观建设中,形成错落有致的河、岸、路结合的河岸景观。堤岸迎水坡常水位以上和背水坡一定范围设置绿化带,随自然变化的河岸形成绿化走廊,将各个景观节点连接起来,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舒适的行走休闲空间。在水面开阔的河段可架设亲水栈桥、观景走廊等,能够让居民更加方便欣赏水、亲近水。同时,还可以在常水位以下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增加河水的美感,使河道景观更具观赏价值,水生植物还具有吸附和转移河水中污染物的作用,抑制藻类植物的生长,对平衡河水环境、改善水质具有极大的作用。

3.5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河道整治设计时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新思路,建立完善管理责任、资金保障、运行维护和信息化监管考核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河道良好运行。管理责任机制即强化管理责任主体履职,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有效管理,依法行政。资金保障机制即明确工程运行管护资金补助标准和资金监管办法,确保河道建设及日常保洁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运行维护机制即创新河道管理模式,解决基层管理单位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难题,通过物业化管理等多种方式落实工程管护单位和人员。信息化监管即建设运行管理平台,通过手机终端APP实现河道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多地已将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纳入“五水共治”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从而实现以考核促进长效管理。

3.6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环保意识

针对城市河道治理,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提升环保意识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措施。一是通过沿河设置标示标牌,并配置垃圾桶和水果箱,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广大居民参与到河道环保建设行动中来。二是设置河道保洁意见箱和投诉电话,充分发挥广大居民的舆论监督作用。三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增强爱护河道、共建美好家园的意识,克服不文明的行为习惯,让爱水、护水行为一种社会新风尚。

结束语: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整治设计工作是一项复杂性较强的工作,城市河道整治设计人员应当树立实事求是的设计理念,强化河道整治设计质量,为现代化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坚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敏.试论城市河道整治[J].城市建设,2015(12):41-42.

[2]姜鹏.浅析城市河道整治[J].水利研究,2015(0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