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一针一线两结缝合术在会阴伤口缝合术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1

改良式一针一线两结缝合术在会阴伤口缝合术中的应用

高文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400037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埋线法在会阴裂伤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例自然分娩时会阴裂伤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产妇采用改良埋线法缝合会阴裂伤,对照组100例产妇采用连续皮内缝合法。比较2组产妇产后24h疼痛情况及切口痊愈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4h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会阴伤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改良埋线法缝合会阴伤口安全有效,可减轻产妇产后疼痛。

【关键词】可吸收缝线;埋线法;连续缝合法;会阴裂伤;自然分娩

1前言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受胎儿过大、会阴过紧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会阴撕裂的风险较高,为了避免会阴撕裂现象的发生,需要对产妇实施会阴切开术,良好的切口缝合术能够使其会阴疼痛感得到明显减轻并可使切口愈合时间得到缩短。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12月在医院产科自然分娩需行会阴缝合术的产妇200例,年龄20~35岁,孕37~41周,均为单胎头位妊娠,无妊娠合并症,会阴伤口无Ⅲ度裂伤,伤口无污染。2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产妇年龄、孕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缝合术均由在产房工作>3年、技术熟练的助产士操作。

2.2方法

2组缝线均选用2-0和4-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术前用0.5%盐酸利多卡因5~10mL行局部浸润麻醉。2组缝合阴道黏膜及肌层均先用2-0可吸收肠线从伤口顶端上方1cm处进针打结,连续缝合阴道黏膜至处女膜内缘。再从处女膜内缘下方入针缝入会阴伤口的肌层,连续缝合肌层和皮下组织,至距伤口顶端1cm处打结。观察组在缝合阴道黏膜及肌层后,用4-0可吸收肠线在距伤口顶端0.5cm处入针打结,再从肌层入针至顶点出针,使该线结埋在肌层下,然后到距右侧顶端0.3cm处入针(线结在左从右侧入针,线结在右从左侧入针),在皮下左、右交替连续缝合至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出针,在处女膜外缘缝合一针打结。对照组在缝合阴道黏膜及肌层后,用4-0可吸收肠线在距伤口顶端0.5cm处入针打结,在皮下左、右交替连续缝合至处女膜外缘打结。整个缝合过程各组织层次要对合整齐,拉线时不宜过松,亦不宜过紧,松紧要适宜,不能留死腔,保证血液供应,术后均无需拆线。2组产妇术后均接受常规会阴护理,每日上、下午用碘伏消毒液擦洗伤口及会阴部,擦洗时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裂开、线头外露等情况。此外,采用康复新液湿敷伤口2次/d,护理人员嘱产妇勤换会阴垫,健侧卧位,适当活动,改善伤口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

2.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缝合后24h的主诉,按WHO疼痛分级法把疼痛分为4级。依据会阴侧切伤口愈合评价指标评价愈合效果。甲级愈合:会阴伤口愈合良好;乙级愈合:会阴伤口处有红肿、硬结、线头炎性反应;丙级愈合:会阴伤口出现化脓性感染及裂开。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组产妇产后恢复顺利。观察组产妇产后24h会阴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P<0.05),会阴伤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会阴缝合率被产科界公认为判断一个医院产科质量的有效指标,但对于会阴裂伤的产妇,采用本研究中对照组的方法,打结后在皮下左、右交替连续缝合,至处女膜外缘打结,线没在肌层入针顶点出针,线结裸露,出针后直接打结,容易造成伤口愈合不良。最常见的是伤口顶点处开裂、化脓及处女膜缘对合不整齐、高低不一、线头外露,造成产妇伤口位置疼痛时间延长及疼感加重。本研究在会阴裂伤缝合中运用改良埋线法,入针处在肌层,皮肤顶点处不留空,线结埋在肌层,线结在左从右侧入针,线结在右从左侧入针,线与线结不在同一位置,避免线结集中引起的痛性反应少,在处女膜缝合一针打结,对合整齐,因线结埋在肌层,皮肤对合好、无皱褶、呈一条直线,线结吸收好,愈合快,不留针眼,表皮无异物残留,不易形成硬结,同时也极大满足了产妇对美的追求,减少对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尤其是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此外,改良埋线法操作比较简便,缝合层次少、针数少、打结少,组织中缝线残留少,排异反应轻,因而可以有效降低产妇术中痛苦,增加术后舒适度。产妇产后活动不受影响,这也有利于母乳喂养,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侍立峰,吴岩,李彩云,等.新型可吸收免打结缝线在会阴侧切缝合术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5,25(6):969-971.

[2]刘明蕾.可吸收缝合线缝合、保妇康栓联合应用促进会阴侧切口愈合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31(2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