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郭明华

(高邮市中西医结合医院CT室江苏高邮225600)

【摘要】目的:探讨CT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CT表现,良性1例,恶性5例,均行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CT对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边特征等都能清楚显示。结论:CT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结合病人的病史、年龄、部位有助于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是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诊断;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155-01

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来自腹膜后间隙内的脂肪、肌肉、纤维和神经等组织,不含腹膜后脏器所发生的肿瘤。原发性肿瘤少见,占所有肿瘤的0.2%,其中恶性肿瘤约占77%~90%[6]。腹膜后继发性肿瘤主要指转移瘤,多数为腹膜后之外的原发恶性肿瘤所发生的淋巴结转移。

1.材料及方法

1.1一般材料

6例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病理结果为平滑肌肉瘤2例、脂肪肉瘤2例、畸胎瘤1例、腹膜后转移瘤1例。主要症状有:消瘦5例、腹部包块5例、腹痛4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0~74岁。平均57岁。

1.2扫描方法

采用东软双排螺旋CT,检查前空腹,扫描30m分钟口服1%的泛影葡胺溶液800~1000ml,以充盈胃肠道。扫描层厚7mm,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

2.结果

2.1平滑肌肉瘤2例,最大层面分别约110mm×90mm,75mm×85mm,肿块边界尚清,密度欠均匀,中间见液化坏死。增强后,肿块中等样强化,中间坏死区未见强化。

2.2脂肪肉瘤2例,表现为巨大软组织块影,夹杂着散在的脂肪灶,CT值-20~40HU[4],密度不均匀,有坏死区。增强后肿瘤的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2.3畸胎瘤1例,类圆形混杂密度肿块,最大层面约35mm*46mm,边缘清楚,内见囊变及脂肪密度影。中间见钙化灶。

2.4转移瘤1例,于腹主动脉旁见多发结节影,部分融合成团,增强后成结节状环形强化。此例患者为胃癌晚期,还合并肝脏转移。

3.讨论

CT是腹膜后肿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率100%[5]腹膜后间隙容量大,患者多因肿瘤增大、压迫周围脏器,产生症状而就诊。

3.1平滑肌肉瘤:表现为大的边缘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中心常有低密度坏死或囊变,钙化少见。增强后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坏死及囊变区无强化。大的肿瘤可对周围脏器造成推移,造成肾积水等梗阻征象[1]。

3.2脂肪肉瘤

在腹膜后原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CT表现为实体型、混合型和粘液型。实体型脂肪肉瘤表现为软组织密度为主的不均质肿块影,其中脂肪成分少,CT值多20HU以上;粘液型脂肪肉瘤密度均匀,呈囊性,CT值接近水密度,肿瘤内有软组织密度,中心可坏死;混合型脂肪肉瘤是以纤维组织为主的实体部分,夹杂着散在的脂肪灶,CT值-20~-40HU[3],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实质性肿块,内常有坏死区。增强后肿瘤的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3.3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组织结构而呈多种成分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包括低密度脂肪组织、水样密度及钙化灶。

3.4腹膜后转移瘤:通常表现为淋巴结增大或实体肿块,增大淋巴结或融合成团,包绕大血管,增强后成环形强化。

原发腹膜后肿瘤少见,但种类繁多,多为恶性,占85%。除了上述恶性肿瘤外还有纤维组织细胞肉瘤、淋巴肉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等,腹膜后良性肿瘤少见,除畸胎瘤外,主要有脂肪瘤、平滑肌瘤、嗜铬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4.CT对腹膜后肿瘤诊断能力的评估

4.1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

判断肿块位于腹膜后的依据有:

(1)肿块可致肾或/和输尿管推移变形,肾周脂肪间隙消失。

(2)肿块可致腰大肌变形,脂肪间隙消失。

(3)肿块可致腹膜后大血管受压移位。文献报道,CT对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的正确率约为87%[2]。

4.2CT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CT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密度、大小及其周围特征、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实性肿瘤如呈巨大软组织块影,混杂密度,血供丰富,内见液化坏死,周围组织间隙模糊或有浸润,或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多为恶性。良性肿瘤多包膜完整,边缘可见。

4.3CT对肿瘤类型的鉴别

(1)脂肪肉有特征性的表现,表现为肿块不均质,内见脂肪及软组织成分,肿块较大时,常伴有坏死,增强后,脂肪部分完全不强化,而软组织部分明显强化。

(2)平滑肌肉瘤表现为实质性软组织肿块,肿块较大时,内常见坏死。

(3)神经源性肿瘤一般呈软组织样低密度,增强后呈斑片状强化,边缘可见。

(4)混杂密度肿块,内见多种成分的(钙化、脂肪等),多为畸胎瘤。

(5)全身有恶性肿瘤病史,腹主动脉旁单一或多个圆形结节,可融合,增强后可轻度均一或不均一环形强化的,一般为转移瘤。

(6)腹膜后沿主动脉交感链分布的软组织影,临床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的,要联想到嗜铬细胞瘤的存在。

综上所述,CT对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对肿瘤的定位、良恶性的鉴别、以及病灶范围都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CT已成为腹膜后肿瘤诊断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卢光明,主编.CT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73-475.

[2]卢延,任安.CT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8,9(1):4-5.

[3]王路,王亚蓉,等.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MR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11):642-644.

[4]汤钊煪.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867.

[5]罗建东,吴沛宏,马作平,等螺旋CT多平面重组和三维成像技术在腹膜后原发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48-50.

[6]石木兰,韦嘉瑚,王正颜,等.肿瘤影像诊断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