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个性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重视学生个性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徐志儒

重视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深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是其必然结果。

新课改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实践,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动手创新的能力。处于未成年阶段的义务教育的学生,正是处于对世界对未来充满好奇而探索的时期,但当前的现实是:农村学生家长劳务忙,无暇顾及孩子,留守儿童相对增多,学生的个性教育得不到教育和重视。由于受家庭、性格、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由此,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任何来自外界压力都不可能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鉴于此,学校德育要完成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突破空洞的德育说教,重视创设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悟。因此,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创设良好氛围,强化育人环境。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依靠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实现。

环境育人。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成为学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力求使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德育功能。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校园广播、进行宣传,定期更换宣传橱窗、悬挂醒目的校风、学风等内容;张贴名人名言、日常行为规范等等,力争营造无声无形的教育氛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人说,要让校园成为一首诗,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发挥德育功能。这是对学校德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深刻理解。

榜样育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同样能成为影响学生个性的“德育环境”。每个教师都须牢固树立自己的德育使命感,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行动带动学生,以出色的工作影响学生,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旺盛的创造力等优良个性,潜移默化地去震撼学生心灵,使学生在对偶像的崇拜、模仿和理智的评判中优化自己的个性结构,促使个性健康发展。当然,也不能忽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和谐共振,这是一个属于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管理育人。每一个人由于受家庭、性格、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不同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做法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力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们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都存在差异,如何使这些学生和谐共处、团结共进,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呢?首先,教师必须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以学生为本,认真研究每位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体的全面发展。二是开展各类活动,构建德育实践。人的个性形成于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良好的道德实践应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也只有在孩子的交往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德育实践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①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谈体会、谈收获、谈理想,体现个性思维。利用节日开展全校的革命歌曲演唱会,使学生思想得以熏陶,精神生活得以充实。②开展“学雷锋争做好少年”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走向街道,敬老院,清洁卫生。通过班会,进一步强化日常行为规范。③开展“手拿手,献爱心”活动,为灾区捐款,引导学生付出爱心,学会感激。④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对我们成长的影响”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调查采访中,凸显学生个性。为了使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更多的熏陶,更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并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只有通过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主体已有的个性特征才能得到显露。所以,我们要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德育内容活动化,因为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个性社会化,也是个性形成的过程。

三是重视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说,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高形式。其不教的深层意蕴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学生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正确的道德认识,还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教育应从关爱学生出发,以爱心、热心、真心、诚心唤起对教育者信任之心,追求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发展。那种试图通过“关”、“管”、“灌”,迫使学生“就范”的教育形式,无疑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表现为强烈地希望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等。正是这些内驱力,才使学生个性的调节和发展成为可能。可见,我们必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只有通过关爱学生,建立互信关系,架起学生通向自我教育的桥梁,并不断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同时进行适度的调控,进行启发和建构,才有利于学生在轻松而又有导向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评判、选择,实现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成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2张要武等.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张劲松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关系辨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4)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白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