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实现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实现探究

蔡梅清

(江门市新会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江门529100)

摘要:珠江三角洲位于珠江流域下游,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一批新城市随之而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改变,居住小区的开发把人们的群居生活习惯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在建筑规划设计中,有很多应用了当前最新的设计理念,从绿色、生态、健康和舒适的角度入手,开展科学化的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积极营造绿色、环保的可持续的生态健康住宅小区,从而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现代化小区在生态建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住宅小区;生态人居;规划设计

0引言

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在实现小区居住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曾经因过度注意居住的室内空间而忽略了室外环境的保护和对居住的重要性,导致城市一些原有自然生态被破坏掉。城市水土的流失,绿化块不合理分布,形成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和健康以至工作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建设生态健康居住小区,保护生态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实现和探究在我们设计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师需要不断吸取和创新环境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人文背景、人与自然关系等融合到设计中去,体现更加环保、低碳、和谐的居住小区环境和生活。

1现代化居住小区建造作为一种观念与方法

1.1城镇“生态人居”模式背景

广东五邑一带,初期的乡村改造建设往往在规定的空间范围内留给村民一定自改和扩建的空间。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村落逐渐失去了活力,大部分劳动人口往城市迁住,村民串门其乐融融的生活气息不见了。城里只见新屋,乡村的一些绿化用地、池塘、院落等空间在城里是不存在的,城里新来的民工无法与实际体验记忆直接呼应。而对于日益拥挤的居住环境,原城镇居民对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完善的渴望更强烈了。经过一段城乡居住习惯的磨合期,城乡建设使得农村自然风景的居住环境逐渐向文化风景建设转移变成必然趋势。而拥有功能的多元性,能与传统的生活链接生态人居小区便以一种手法呈现了。

1.2景观设计与工程技术

在景观设计之初,我们应充分考虑生态绿地系统中广场、停车区、绿地、多功能洼池以及一些自然河流湖泊等与住宅开发地的内在联系,明确用地布局,清晰指标,根据场地的特点、性质、景观塑造的要求,提出有效的景观模型,逐步完成从探索、发现、和实现的过程。对景观与空间环境的把控首先体现在绿地率指标中,但如果绿化没与环境配合好,一些集中绿地做得很大,部分规模较小,对周边地理条件、总平面规划布局、建筑单体的关系未能有调理的梳理,那人们在小区中活动时就感觉不到自然、优雅的生活气息。而对数字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半真半假的环境路经合成动态拟人化,那我们就能更好的应用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去诠释未来的建构。

1.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居住小区

景观设计是生态小区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水环境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则是根本。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因水土流失导致的下垫面的透水率急剧下降,我们在规划小区时,必须从小区的自然积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几个方面着手,在绿化带级配砂石垫层,利用凹绿地和暗沟把水引至生物滞留地,配植耐淹能力较强的植物,利用了水资源的同时还提升了小区景观效果,如果设计时能构建一个水生态雨水湿地,周边设置生态驳岸,居民休闲活动时就能与水亲近,与自然亲近。小区绿化公园是海绵城市理念的一个具体贯彻。

2生态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

随着设计理念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健康居住小区建筑规划设计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2.1能够凸显生态环境的地位

在生态居住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当中,更加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有很多设计都将生态资源和建筑工程结合到了一起,也做好了对小区中各种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使得现代小区中呈现出生态、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例如,在很多生态小区中都能够见到绿色景观,在道路边上都会有成排的乔木作为防护,还有各个季节的植物和花卉,为不同季节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还有的生态小区中应用了雨水收集系统,能够将屋顶、道路上的雨水进行收集,能够将这些雨水作为冲洗道路、小区绿化中,从而降低小区日常维护费用。

2.2关注步行系统的优化

在现代小区的构建当中,步行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对整个小区的职能和娱乐空间的使用进行把握。现代小区中国的步行系统设计,都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对人与车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实现最佳的配比,即能够体现人车分行或者是人车共行的状态,在高低错落有致的步行系统中体现人车分行或者人车共行的状态,在高低错落有致的步行系统中解决小区中行人与车之间的矛盾。在照明设计方面,尽量选择与建筑物和小区路整体风格统一协调的路灯,为小区居民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

2.3科学营造公共娱乐空间

生态居住小区都非常注重公共娱乐空间的建设,旨在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娱乐服务,体现小区的个性特色、生态环保、承传感情的设计原则,满足小区中人们的健身、休闲需求。很多小区中都有一些健身设施,能够让人们有空间活动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而在公共场所配置小品,还能引导人流,增加文化气息和生活情趣,从而在建筑群中获得优雅的可识别性和亲切感。还有的小区中都建设了体育馆,内部有游泳池、篮球场等设施,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要求。

3生态健康小区的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现代社会中,人们压力过大,日常生活节奏很快。而人们回到小区的家中,希望能够通过优美的环境、健全的设施和良好的小区氛围来达到减轻压力、舒缓神经、改善生活状态的作用。因此,在生态健康小区的建设当中,应将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要内容,来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3.1对小区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生态小区中,应当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及社会群体的生活需求对小区进行规划布局,尤其是要在准确考察后,处理好建筑物朝向、道路分布情况、住宅楼间距以及公共设施分布情况等,对生态小区内的绿化带进行科学布局,确保小区内建筑与周边环境因素保持良好的协调发展关系,进一步基于建筑物的空间构图原理和规划设计手法,对小区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优化小区整体环境,确保小区内形成一个优良的整体,从而切实提高生态健康小区的建设质量。例如,很多居民在选择房屋的时候,都将楼间距和绿化面积作为重要的考虑项目,在建筑规划设计的时候,也要从居民的心理方面去进行考虑,在经济实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楼之间的距离,提高采光率,同时多规划园林景观,为居民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

3.2对小区进行生态化建设

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现代化小区应当逐步考虑向生态型小区的转型发展,争取为社会群体提供优良的生活空间,确保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因此在现代化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基于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美学等理念出发,综合考察小区的周边环境后,对绿地建设进行合理利用,适度调整小区绿化面积,调节小区内温湿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化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应当争取以最少的土地达到最佳的建造效果,并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利用,对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切实降低现代化小区的建设成本,并充分做好小区内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促使现代化小区逐步向生态型小区转型。

3.3利用小型人工湖实现住宅小区规划的有效性

相关单位在针对住宅小区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不仅要保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居住需求,而且还要真正对内涝问题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要把传统的防洪排涝思维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有效避免水资源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小型人工湖以及一些溪流景观被推出,在当前很多住宅小区规划中都会将小型人工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是现代住宅小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景观设计方法。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要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而且还要实现良好的雨水防渗控制。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小型人工湖的设计面积不适合太大,同时还要尽可能避免在一些建筑物周围进行设计。这样一旦湖水出现渗漏现象,也可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住宅小区小型人工湖的安全使用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3.4做好科学的道路设计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道路设计在现代化小区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应重视道路设计,将生态景观、节能设施与道路设计相结合,要从整体景观角度进行统筹考虑,道路两旁应配置树型优美、分枝点高、根深性的植物,如冬青、梧桐树等长青乔木,对小区环境进行优化,使得人走在小区道路时视野既开阔又有树荫遮蔽效果。对小区中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通过道路铺装材料的质感、色彩和大小来营造路面纹理,丰富变化的同时使道路充分发挥好划分小区功能区块的功能。同时,应在道路上做好雨水的排除和收集工作,防止暴雨等造成的降水淤积,也要做好雨水的循环再利用工作。

4结语

总之,现代社会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小区也在城市中得以建立,我们小区设计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如何打造现代化、人性化的生活空间,就成为我们设计者应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对当前现代化小区中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生态居住小区中建筑规划设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通过对对绿化生态的塑造,使得住宅小区增添许多灵动表情,减轻高层住宅带来的压迫感,让小区充满生命力,更好的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佳欢.探析现代小区中的建筑规划设计[J].低碳世界,2017(14):132-133.

[2]郑鑫秀.现代化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研究[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2.

[3]许秀洁.现代化小区中的景观对建筑规划的设计要求与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