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浅谈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观察

刘亚芳

刘亚芳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岭东区北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黑龙江双鸭山155120)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之间收治的37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7例脑血栓患者经治疗后,痊愈9例,好转21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81.08%。结论:对脑血栓患者实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并注重其康复治疗,可使其病情得到稳定控制并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关键词】脑血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01-02

脑血栓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原发的病理改变而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管腔闭塞或变窄,造成此动脉供应范围内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其中老年患者较多。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其余原因包括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成分变化、动脉畸形及动脉炎等[1]。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之间收治的37例脑血栓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相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脑血栓患者共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在47~83岁之间,平均年龄(52.34±3.51),其中左侧瘫痪21例,右侧瘫痪16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肢体麻木、言语不清及口眼歪斜等。

1.2方法

1.2.1溶栓治疗通常情况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小时内采取溶栓治疗可及时恢复;部分患者发病6~12小时内治疗有效[2]。常用的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尿激酶等。

1.2.2降纤治疗早期患者,尤其是发病12小时内可采取此种方法进行治疗,经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使纤溶系统活性加强,对血栓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3]。常用的药物有蕲蛇酶、蚓激酶、巴曲酶以及降纤酶等。

1.2.3抗凝药物其治疗原则是防止患者血栓继续扩展以及新血栓的形成,适用于进展型卒中,行溶栓治疗的患者需短期使用抗凝药物,可防止再次闭塞[4]。常用的药物有双香豆素及肝素类药物。

1.2.4扩容药物增加患者血容量,使其血黏度降低,以此改善脑微循环,但提示脑水肿明显及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需禁用。常用的药物有706代血浆及低分子右旋糖酐。

1.2.5钙离子拮抗剂对钙离子的跨膜内流起阻断作用,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及缓解平滑肌收缩等。常用的药物包括:尼莫同,30~60mg,3次/d;尼莫地平,20~40mg,3次/d;尼卡地平,20~40mg,3次/d;盐酸氟桂嗪,5~10mg/d;脑益嗪,25-50mg,3次/d[5]。

1.2.6抗血小板剂对环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可阻止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转变为TXA2,同时抑制血小板释放组胺、肾上腺素、5-HT及ADP等活性物质,从而抑制血小板聚焦。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首次用药时可口服300mg/d,之后口服100mg/d;氯吡格雷,口服75mg/d;噻氯匹定,口服250mg,2~3次/d,用药一周后开始口服125~250mg/d;双嘧达莫,口服50~100mg,3次/d[6]。

1.2.7防治脑水肿因严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脑水肿,因此需适当进行预防,并注意其水、电解质的平衡。①高渗性脱水治疗:快速滴注125~250ml的20%甘露醇,6~12h/次,据患者心肾功能状态以及梗死灶大小决定使用次数及剂量;250~500ml的甘油果糖注射液,1~2次/d,使用时可与甘露醇交替。需注意的是,糖尿病、腔隙脑梗死、轻度脑梗死及遗传性果糖耐受不良的患者需禁用此种治疗方法。②利尿剂:肌注或静注20~80mg的呋塞米。通常情况下,采用利尿剂或脱水剂3天时间即可使脑水肿减轻,颅内压逐渐恢复,但脱水药物需逐渐停用,避免过度组织脱水,导致患者病情再度恶化。③白蛋白:若患者为严重型大面积脑梗死而引发的脑水肿可加用,静滴10mg的白蛋白,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需连续使用5~7天[7]。

1.2.8其他治疗主要包括调整血压、营养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心脏疾病、防止感染等方面。患者降压时需慎重进行,不可降压过度,避免造成脑血流灌注的影响。如患者延髓麻痹、严重瘫痪或意识障碍等,更需注意其有无发生泌尿系统及肺部的感染。

1.2.9康复治疗脑血栓患者需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如语言训练及肢体功能训练等,并配合针对性的物理疗法,以便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后遗症及并发症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结果

本组37例脑血栓患者经治疗后,基本痊愈者9例,明显好转者21例,无变化者7例,故治疗有效率为81.08%。

3.讨论

脑血栓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多在休息或安静的状态下突发疾病,部分患者在发作前会出现头痛、头昏及肢麻等先兆,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言语不清、口歪眼斜及肢体麻木等症状[8]。对脑血栓患者治疗时,应以尽可能消除血栓,增强侧支循环功能及减少脑水肿危险性为治疗原则,同时还需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行康复锻炼,预防复发。由于脑血栓形成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治疗时应据实际情况选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以保证患者病情得到快速控制,同时由于该疾病的复发率过高,因此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治疗十分关键。总而言之,患者突发脑血栓时,需立即至医院就诊,及时对其实行针对性治疗,合理的联合用药,可有效控制其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陆军.脑血栓形成9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29(23):69.

[2]程斯等.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血栓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6);60-61.

[3]曾红等.脑血栓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11(6):13-16.

[4]张艳秋.血塞通治疗脑血栓30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4):76.

[5]陈志坚.脑血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体内炎症介质的改变[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848.

[6]龚晓刚.关于脑血栓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30):217.

[7]周探等.脑血栓形成恢复期验案3则[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253-254.

[8]黄中坚.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血栓形成47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0.21(8):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