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心理护理干预的可行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心理护理干预的可行性研究

刘训娜

刘训娜

(济南军区总医院干部二科一区山东济南250012)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实施系统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的改善极为有利,而且对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状态;心理护理;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66-02

近些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护理逐渐重视心理护理干预,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给予40例心肌梗塞患者实施系统的心理护理,以下为具体研究内容: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5~72岁,平均50.6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选择急性心肌梗塞常规治疗,治疗期间对对照组行一般性护理,具体包括用药指导、急救护理、疾病观察以及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评估综合评估患者的各项心理状况,具体分析造成焦虑抑郁的原因,根据具体的原因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心肌梗塞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聆听其心理问题的倾诉,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情感所需,根据不同的心理原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加强护患之间的信任感,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增强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1.2.2创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期间,会因为陌生的环境等外界因素造成内心不良情绪,所以临床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状态加以主动、积极了解,热情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耐心细致的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主治医生和护士。运用简单、温馨的饰品装饰病房,为患者营造出家的感觉,缓解患者因住院环境造成的焦虑抑郁心理。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促进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缩短患者而住院时间,减轻其心理负担。

1.2.3加强心理疏导加强对患者的鼓励和关心,让患者意识到保持心情愉快对病情的重要性,以鼓励、谈心、引导、解释等方法为主,并辅助音乐疗法、运动疗法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逐渐形成积极乐观、快乐的心情。

1.2.4开展娱乐活动对能够自行活动或经医生允许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开展各项集体娱乐活动,例如简单的康复操练习、听舒缓的音乐、看电视节目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改善患者因疾病、经济压力等造成的焦虑和抑郁心理。参与娱乐活动过程中,患者家属的陪伴起到积极的作用,指导患者家属多鼓励和陪伴患者,促进患者加强勇敢的面对疾病,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69分重度焦虑;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0分无抑郁;50~59分轻度抑郁;60~69分中度抑郁;>69分重度抑郁[1]。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如果P小于0.05则说明组间对比差异性较为显著,存在统计学价值。

2.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SAS、SDS评分差异性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存在统计学价值,具体见下表。

3.讨论

近年来,多数研究从心理角度对心肌梗塞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心肌梗塞患者存在显著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在疾病的困扰、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心肌梗塞患者会产生心理障碍和抑郁情绪,长期的不良心理也会影响病情的治疗效果,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会影响肾上腺素及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严重时造成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加重等严重后果[2],降低治疗效果。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需要给予及时、系统的心理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国内研究表明,有效地心理干预可改善疾病患者的应激反应,使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有效促进治疗效果。心理护理主要是耐心和爱心,注重倾听、交流、沟通、鼓励和肯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

近些年,国内多项研究表明,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对缓解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发挥重要作用。尤明媚、黎观梅等[3]研究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实施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特定的心理护理,能减轻其负性情绪,提高疗效。陈志芳、罗苑芬等[4]研究给予4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发现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显著改善,心理干预组SAS、SDS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优良,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对护患关系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与往期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系统的心理护理有利于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柯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2006,10(7X):103-104.

[2]常雅琴,岳庆丽,杨华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心理医生月刊,2012,8(2):20-22.

[3]尤明媚,黎观梅等.系统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7):1038-1039.

[4]陈志芳,罗苑芬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23(16):3587-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