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课应有“语文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新课改下语文课应有“语文味”

张静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河南长葛461500

摘要:走进语文,便是“语文味”的境界。教师“腹有诗书气自雄”是上出“语文味”课的基础。学生唯有读,唯有想,唯有悟,才能走进语文。提高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思维参与能力,熟知和运用母语,用文本的语句交流感受和体验。本文分析语文课缺失语文味的原因,阐述“语文味”的课堂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教学

前言

“语文味”是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语文课所独具的气氛和美感。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其所展现出来的语文味不但可以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还可以使课堂充满活泼欢快的情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更强烈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使师生都获得发展。但目前很多初中语文课的课堂,语文味已经弱化到几乎消失,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越来越低,他们完全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差。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就像是一个人没有了灵魂。语文味就是语文课的灵魂,把灵魂找回来,语文课才能变得立体、饱满,才能展现出语文课特有的魅力。

1语文课缺失语文味的原因

1.1部分教材的选编导致了语文味的缺失

语文的学习越来越富于综合性,“大语文”的理念得到了重视和推崇。语文学科更强调联系社会的发展,强调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这样涵盖的面大了,其中的语文味自然就被削弱了。因此,教材编排上“大语文”的泛化教育理念,更加容易使语文课缺失语文味。

1.2部分语文教师的素质导致语文味的缺失

有些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还不是特别清楚,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文章的欣赏和感悟。他们的语文课结构很简单,只是带领学生一起把文章的篇章结构弄清楚。其实,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仅仅只是语文课上教读课文的一部分,教学中还要把握一篇文章的情感态度、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如果这些被忽略了的话,那么一堂语文课就名不副实了。

1.3滥用多媒体教学导致语文味的缺失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过分依赖,有时直观的画面不一定就敌得过更有意境和想象空间的语言。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必须加以选择:对于某些特定的课文,多媒体能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但有些课文却不适合使用媒体进行教学,否则只会使文章的意境更狭隘。

2语文课具有“语文味”

2.1积淀语言,沉淀语文味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师应有意识的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成为学生注意力的中心,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神奇,这可以从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品味,也可以从写法的独特之处品味。一般来说,常用的品味法是比较法,从而理解所用语言的必然性。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积累语言,如果不积累语言,学生的语文泉源就会干涸。积累语言更多体验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在积累与感悟越来越深后,运用也就得心应手了。从积累语言到谋篇布局,再到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沉淀出语文没。另外,语文课涵盖的范围很广,要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要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此反复,向经典延伸,向心灵延伸,感悟语文味。

2.2追求真切的美感,品出语文味

品出语文味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首先,语文教材中节选的文章大都是美文,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其次,语文课堂要营造融洽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的愉快,学生学的高兴,师生双方都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再次,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教出个性美。教师不要套着别人的路子走,要教出自己的个性,灵活把握教材,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学生。最后,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教出幽默美。除了特定内容的语文课,一般来说,语文课都该充满着笑声,没有笑声的语文课是没有语文味的。同时,教师还要体现出教学节奏美、教学语言美等,吸引学生。

2.3创设灵动课堂,放出语文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用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教学中不再是教师单向、冷静的分析,而是以学生的感悟为主,将形象思维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另外,语文教学中教师投入的情感很重要,教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能煽情的人,能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情感点,引领学生在情感激发中受到感染、激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语文味”的课堂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学陷入了尴尬境地,这与语文教师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不喜欢语文教师简单的知识结构、不喜欢语文教师的乏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充实自身的语文味。

3.1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引起语文人文性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语文教师也脱不开干系。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不是一个追求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教书匠,也不是一个教参话语的复制者。阅读与语文教师的学识、思想、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写作者,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因此,阅读是提高教师人文底蕴,提高其文化品味的基础。

3.2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语文教师的个性影响着语文教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的个性既是教师个人的魅力,又是教师教学素质的一种必然要求。个性化的教师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师对教材有着独特的感受,课堂教学也容易感染人。语文教师的本质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与教师关系密切。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可能课上的很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学生领到作品之前,一起感受语文之美、语言之妙。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理解和鉴赏作品,对作品的理解越全面,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这样,在长期的对作品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将变得更丰富。他们的行为举止也将更优雅文明,更有涵养,人格也将更健全,素质也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国凯.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J].科学大众,2015,(7).

[2]曾雪花.吴素敏.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研究[J].商情,2016,(31).

[3]朱静娟.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J].考试周刊,2015,(25)

[4]陈长春.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J].现代阅读,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