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42例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42例探析

龙自莲

湖南省保靖县皮肤病性病防治所416500

【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价值,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所2016年10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治疗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总计84例。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加行中医治疗。比较2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治疗预后效果、患者疼痛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焦虑情绪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焦虑情绪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常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疼痛感、生活质量以及情绪方面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带状疱疹遗神经性疼痛生活质量心理状况中西医治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是常见性神经性疼痛,治疗难度大,常规治疗预后效果有限。基于疾病的疼痛感,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明显,增加了患者心理焦虑情绪,增加了身体应激反应[1]。既往治疗中,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以口服消炎痛等西药治疗为主,但是在改善患者疼痛感方面效果一般,且患者长期用药有明显耐药性,从而影响降疼痛效果。近年来,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开始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基于此,本文就我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为例,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6年10月-2018年6月,总计84例。纳入标准:(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2)患者基本资料完整、生命体征平稳;(3)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4)患者沟通、配合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障碍患者;(2)试验用药禁忌患者;(3)合并严重功能障碍患者;(4)无法有效配合治疗患者。进行94例患者随机分组,各42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区间25-75岁之间,年龄中位数(47.80±4.30)岁;疼痛程度分级:轻度患者5例,中度患者15例,重度患者22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区间27-76岁之间,年龄中位数(48.65±5.20)岁;疼痛程度分级:轻度患者6例,中度患者16例,重度患者20例。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组间年龄、性别、疼痛程度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接近,P>0.05有对比价值。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本组42例患者西药治疗。消炎痛口服治疗,25mg/次,3次/d;维生素B1口服治疗,10mg/次,3次/d。

观察组——对照组口服消炎痛、维生素B1治疗的基础上加行中医治疗。梅花针: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合适体位,暴露带状疱疹位置的基础上以碘伏(0.05%)消毒后,右手握针柄后部且食指伸直、压直针柄上端,以腕部力量弹击病变位置,如此操作反复多次,直至患者皮肤潮红停止。药物外敷:生理盐水(100mL)+利多卡因(100mg)、西米替丁针(0.4g)、冰片,取溶液浸湿纱布局部湿敷梅花针针刺部位,30min/次,3次/d。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疼痛改善情况、生活质量以及焦虑情绪评分变化情况。

1.4指标评价标准

1.4.1效果评价标准[2]

痊愈标准——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

显效标准——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疼痛明显改善,对比治疗前疼痛程度降至1级。

有效标准——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疼痛改善,对比治疗前疼痛程度减少1级。

无效标准——痊愈、显效、有效标准未达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体征无变化。

1.4.2指标评分标准[3-4]

疼痛情况——参考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总分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日常生活工作不受影响),4-7分为中度疼痛(日常生活工作受到部分影响,进行药物止痛),8-10分为重度疼痛(患者疼痛剧烈,应用止痛药效果仍有限)。

生活质量情况——参考SF-36生活量表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焦虑情绪情况——参考SAS焦虑情绪自评量表,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情绪越差。

1.5统计学方法

84例参与实验患者观察指标结果以软件SPSS19.0处理。治疗总有效率以%形式展开,X2检验;VAS、SDS、SF-36指标评分均值以形式展开,t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治疗预后效果见表。治疗效果比较,X2=4.9737,P=0.0257。

2.2指标评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治疗期间VAS、SDS、SF-36评分变化情况见表2。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P<0.05。

3讨论

梅花针叩刺皮肤可调节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局部微循环,利于局部用药吸收,从而实现扶正驱邪、活血止痛的效果。另外,西米替丁是H2受体拮抗剂,能够成功阻断炎性介质组胺对病变部位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实现止痛效果,利多卡因有局麻效果,冰片有清热解毒效果[5]。林国琴,王连平,路娜等人研究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效果满意[6]。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61%、83.33%,治疗后指标评分比较P<0.05。

综上所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患者行消炎痛、维生素B1口服治疗加行梅花针、药物外敷中西医结合治疗预后整体效果显著,有推行价值。

参考文献:

[1]瞿子伟,沈凤,肖晓庆等.311nm紫外线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6):377-379.

[2]马晓红,李娜,李燕妮等.中药热烘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中医,2014,(12):1804-1805.

[3]黎玲,汤继随,徐霜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激光杂志,2011,32(4):71-71.

[4]任素平,王亭君.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7):123-124.

[5]母黎黎.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护理体会[J].养生保健指南,2017,(51):95.

[6]林国琴,王连平,路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