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瘟”——流感中医药防治浅谈

/ 2

“冬瘟”——流感中医药防治浅谈

刘廷祥周万宝

刘廷祥周万宝(宁夏石嘴山市中医医院宁夏石嘴山753000)

祖国医学1642年出版的《温疫论》共二卷分八十五论,内容包括瘟疫论细述。1746年出版的《温疫论》中精辟论述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对瘟疫论述为:“太阴之病,脉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干咳,午后热甚,这是温邪犯肺所致。”《温病条辨》把温病分为湿热性温病和温热性温病。温热性温病有风温、春温、暑瘟,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等。湿热性温病有湿温,暑瘟,伏暑,湿热疫,霍乱等。温热性温病虽发病季节和感受温热种类不同,但由于温热性质的温邪具有热盛伤阴的特点,决定了此类温病发病较急,传遍较快,起初热象明显。湿热性温病亦在发病季节和所加湿邪的多少等方面各不相同,但由于湿热相兼之邪具有的易阻气遏阳特点,决定了此类温病大多起病较缓,传遍较慢,起初热象不显。两类温病的症候表现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及传遍规律可分早期,中期,晚期。

1上焦证的主要症候与病机

病邪早期侵犯上焦,包括肺及心包的病变,其中肺,特别是肺卫的病变多见于新感温病的初期,有以下几种症候:

1.1邪犯肺卫: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病邪先犯于肺,肺合皮毛而统卫,所以温邪犯肺之初主要表现为卫受邪郁及肺气失宣。症状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此为潜伏期。

证见: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该症属于热毒郁肺,耗伤津液,则可导致身热汗出,口渴。

1.2湿热阻肺:也就是热毒内陷期即毒血症期。证见高烧,寒战,胸痛,胸闷,昏厥,剧烈咳嗽,吐血痰,胸阳闭塞,气短呼吸困难,颜面青紫,全身出现紫斑,出血点,口干舌燥,抽搐,绛舌苔脉。呈典型的恶病质,有明显的呼吸衰竭。

1.3热陷心包:心主神明,而心气代心行令,所以在温病过程中出现神明失常多责之于心包。心包位处上焦,所以心包的病变也属于上焦病变。邪陷心包是指邪热内陷,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心不能主神明病理变化,又称为邪闭心包证,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骞色、舌绛等。邪热内陷心包的途径有多种,其中有肺卫之邪热连传至心包者,称为逆传心包。热陷包络,逼乱神明,则见神智异常;如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心窍为邪热所闭,气血调行郁阻,不能布达四肢,故四末失去温煦而厥冷不温,一般冷不过肘膝;唇黑甲青,舌质紫晦等。此期大量瘀痰阻塞,外热一陷,里络就闭,瘀血互结,造成严重的缺血缺氧,体力隐急剧下降,本虚标实,腑实不通,粘膜及气管、血管严重损伤导致尿血,大便干结,毒邪无出路致其死亡。

2防治措施

2.1潜伏期(早期)

2.1.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防寒保暖。

2.1.2减少和疫区、疫源接触,注意个人卫生。

2.1.3增强自身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用100mg转移因子于上臂三角肌内侧泻下注射,三天一次,连续一月。小儿用小儿金丹按说明服用。

2.1.4中草药煮沸室内熏蒸,以利改善空气,可雾化吸入直接入肺。

柴胡,荆芥穗,白芷,川芎,防风,辛夷,贯众,射干,生姜,葱白各等分加醋半斤煮沸吸入,十天为宜。

3治疗措施

3.1邪犯肺卫证

治则:通宣理肺,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和瓜蒌薤白散加减。

炙麻黄10g,炙杏仁10g,石膏20g,生甘草15g,黄芩15g,知母15g,半夏10g,瓜蒌20g,薤白10g,白芥子10g,苏子10g,百合15g,炙百部10g,化橘红15g,白芷5g,茯苓15g。

水煎内服,一日三次,每次200毫升。

如咽喉发痒,痰出不易,恶心者加冬花15g,款冬花10g,连服十天即可。

3.2肺热壅盛证

治则:清热宣肺,化痰解毒利湿。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穗20g,防风15g,金银花15g,连翘20g,栀子15g,炒杏仁10g,化橘红15g,水牛角丝20g,黄芩15g,黄连10g,石膏20g,川芎10g,白芷10g,牵牛子15g。

水煎内服,一日三次,共用六天,待热退后会有大量的黄痰咳出,口干,舌燥,唇紫红,脉细数,全身汗液增多,容易伤阴耗精,小便短赤,味气难闻,大便黏不爽快,改用第二方,养阴清肺汤:

党参20g,沙参20g,麦冬20g,百合20g,百部10g,杏仁10g,瓜蒌15g,橘红15g,白芥子10g,苏子10g,知母15g,玄参15g,生地20g,桔梗15g,冬花10g。

水煎内服,一日三次,共用六天。

在服药的同时加吃蜂蜜,化心汁,在热退,痰消,咳止后体力下降,疲乏无力,身弱懒言,呈嗜睡状态用人参蛤蚧一付,一月量。

3.3湿热阻肺证

肺病湿则气不得化,痰涎雍盛阻滞肺络,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数等,用燥湿化痰,开胸通阳利壅,清热解毒法。

方药:瓜蒌薤白散和苏子降气汤。

生黄芪30g,炒杏仁10g,半夏10g,瓜蒌20g,薤白15g,化橘红15g,白芥子15g,苏子15g,桔梗15g,茯苓20g,百合15g,百部15g,枳壳10g,牡丹皮15g,冬花10g,旋覆花10g,茵陈20g,牵牛子15g,水牛角丝20g。

水煎内服,一日三次,共用六天。

此期治疗期间如能服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液。第1、2、3期的治疗一旦忽略用中药配合很容易进入第四期,前三期的治疗至关重要。

3.4热陷心包证(热毒内陷,毒热证期)

在前期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时2-3天就可进入此期,以高烧、寒战、胸痛、胸闷、昏厥、剧烈咳嗽、咯吐血痰、气短呼吸困难、颜面青紫、全身出现紫斑,红点、口干舌燥、出现绛苔,不时出现抽搐呈典型的恶病质,在有条件的地区可检验出病原体,有明显的呼吸衰竭,此期有较强的传播性,也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属于抢救性治疗。

3.4.1持续吸氧,严密监护,防止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导致窒息,随时用吸痰器吸痰;

3.4.2继续促使组织内呼吸,用细胞色素c30mg静滴,一日两次。

3.4.3继续用抗生素静滴,控制感染,液体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肺水肿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