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概念下给排水系统构建问题探讨李劲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基于海绵城市概念下给排水系统构建问题探讨李劲亨

李劲亨

广东美的置业有限公司528311

摘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的新型理念的提出,对于人民、城市甚至于国家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和作用,对于新型理念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运用到城市的建设中去来使人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都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本文就基于海绵城市概念下给排水系统构建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概念;给排水系统构建;问题;探讨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期间,应该针对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附属设施等进行科学规划,并做好道路与城市绿地的衔接工作。

1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1雨水的利用

我国城市的水资源缺失也是很严重的,但是对于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不足,海绵城市的建设从给水方面看,可以利用对雨水资源的搜集及改善雨水质量从而运用到可以使用的领域中,在排水上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在雨水发生时有效的改善城市的排水问题,讲这些问题解决有利于城市的更好发展,并且还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1.2生态环境的改善

经济的快速发展,会造成生态环境的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近些年国家也在大力的进行生态环境改善的各种举措,海绵城市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上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海绵城市的理念提出并且积极的建设,政府也推出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2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依据少只能自行探索,问题多指标应用度低

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我国目前可作为建设依据的资料和案例并不多,当前的建设方式和建设思路多由少数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所提出,实战性价值有待于在实践中予以检验。正因为可依据的案例和资料较少,海绵城市运营、建设时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被应对和解决。比如水资源利用率低,排水体系合理性不足等,民众的给排水需求和期待的需要,与城市建设的实际特征和要求同样被纳入到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中来,并做好给排水规划方案,但是事实上,各项建设指标,水平衡和水量预测等的分析,在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重视及运用。

2.2给排水管道问题久远,水资源配备不合理

伴随全球变暖速度的不断加深,地球气候变化极为频繁,城市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的日渐严重,直接影响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加之城市的极端气候频频出现,如局部强降水和短时强对流天气等,此类客观问题的存在势必为城市给排水建设带来诸多风险及严重考验。城市短时间极端天气所具有的易逝和突发等特点,又容易造成供水污染、基础设施损坏、城市内涝、道路拥堵等社会问题。

比如我国城市雨洪设施在管理、建设、规划等方面始终滞后与经济和城市建设进程。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对给排水建设设施管理缺乏必要的周期性排查和有效的日常维护,在城市污水和雨水管道长期的不分离的影响下,又为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带来了诸多障碍和隐患。比如西北区域因雨水管道长期被闲置,与水资源大多被直接排放到给排水的目的地,如此所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也需要借助海绵城市建设给排水理念及实践的优化和调整来应对。

3海绵城市下市政道路的给排水设计

3.1车行道

我国当前市政道路中,车行道主要采用的是非透水性的路面,不仅容易导致路面积水,而且会阻断地下水的补给,产生热岛效应。在海绵城市理论下,车行道应该采用透水性的路面,一方面减少径流总量,另一方面回补地下水。在具体设计和施工中,上面层可以应用透水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和基层则应用非透水性材料,避免雨水侵入路基造成破坏。当雨水接触路面后,水体会沿着横坡排放到盲沟中,进入绿化带或检查井中。在坡度设置上,纵坡控制为0.3%~6%,路拱横坡控制为1%~1.5%。

3.2人行道

人行道采用不透水的路面,在雨天会造成积水、湿滑,影响安全性和舒适性。在海绵城市理论下,应该采用透水铺装,促使雨水及时渗到地面下,有效调节路面的温度和湿度,在减少积水的同时,可以涵养地下水源。如果路基土壤的透水性差,可以在基层设置排水管;在坡度设置上,纵坡控制在2.5%以内,路拱横坡控制为1%~2%。

3.3绿化带

①雨水收集。在透水地面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促使水体向绿化带的雨水口汇集,一般情况下,绿化带的高度在路面下方15~20cm;雨水口在分布上要均匀,高度处于绿化带种植土和道路高度之间。②水体过滤。针对降在地面的水体,对其进行过滤,才能够保证清洁度。在具体设计上,应该铺设一层种植土,然后设置砾石层,最后安装渗透管。如此,雨水在过滤的同时,还有利于渗入地下,确保自然水体的补给。③缓排滞蓄。分析绿化带的地形和结构特点,合理设计导流系统,确保雨水深入地下具有层次性。在雨水口位置还要设置明沟,作用是沉淀雨水;明沟两端设置出水沟渠,作用是配水,方便雨水向明沟直流[3]。处于雨水充沛的季节,水体在雨水口的作用下滞留在绿化带内。④排放。设置溢流系统,促使雨水和排水管道直接连通。在降水丰富的季节,雨水口难以解决大量的雨水问题,此时,地势低的绿地会对雨水进行储存,然后在溢流系统下进入市政管网,排出多余的降水。

3.4附属设施

①路缘石。作为道路排水设施之一,路缘石主要分为平缘石、立缘石两种类型。其中,平缘石的高度和周围地表一致,能够促使雨水径流至雨水口或绿化带,避免形成积水;立缘石稍高于周围地表,雨水漫流后汇集至雨水口。但是,考虑到以往使用的立缘石特点,无法保证雨水进入绿化带,采用豁口、打孔、间隔式立缘石,可以解决这一问题。②路肩边沟。路肩边沟在设计施工中,以往使用的是混凝土材料,但是实际应用中发现,不仅缺乏美观性、容易堵塞,而且不具备雨水净化的功能。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植草沟,即在地表沟渠种上植被,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输送、排放等。

3.5与城市绿地的衔接

在道路周边如果有城市绿地,两者的衔接能够对路面径流起到分流作用,LID源头渗透技术,包括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中途技术除植草沟以外,还有调节塘、渗渠等;末端存储技术例如雨水湿地。针对不同地域特点,道路和绿地的衔接方式也不同:①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将其排放至绿地内,从而降低径流洪峰;道路径流可以采用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对雨水进行净化;②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考虑对雨水进行储存并利用,路面雨水在排水管作用下进入湿地,经净化处理后进行储存;③径流污染严重的地区,将控制污染作为主要目标,可以采用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植草沟等形式,对雨水净化处理后排放到绿地中。

4小结

近些年来,针对世界环境的日渐恶化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绿色产业建设问题,国内相关部门多次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号召。但是此项建议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却遇到很多的障碍,如给排水建设中存在的内涝频繁、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以及城市居民供水需求的动态提升要求与实际给排水建设计划之间的矛盾性等。加大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建设问题应对力度,结合实际情况找出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将成为城市给排水建设首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丽娟.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分析探讨[J].建筑知识,2015,12:174+185.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J].建设科技,2015,21:9.

[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J].城市规划通讯,2015,21:6.

[4]于洪蕾,曾坚.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03:76-82.

[5]谢映霞.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与政策建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21: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