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己读书张振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己读书张振国

张振国

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赵河小学262500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诵读的优良传统。但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读书太少。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见到,不少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始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片断,这就算不错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满堂问”、“讨论式”、“练习式”等等又几乎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于有的学生一课学完了还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甚至对课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悟了。这绝非个别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一、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获得语感

“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有了这种对言语的灵敏的感觉能力,学生不需要进行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分析,就可以直觉辨识言语的正误、优劣、美丑、并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不假思索地自由运用,甚至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由大量的反复的感性认识升华而成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养成,全赖多读、熟读,舍此而无他途。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是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语感的获得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和体味。朱光潜先生说:“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有敏感的人便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获得语言形式,实在是获得语感、掌握运用语言规律的必有途径。

二、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感悟自得

语文学科是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科。言语作品字里行间往往蕴蓄着极其丰富的时间万象、人情事理、思想精神。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对语言现象及蕴蓄于其内部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切身感悟,才能实现以文教化目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行为,靠理性分析或他人言传绝难凑效。一方面,文章自身就是文章意义唯一实证;另一方面,读者对文章阅读具有极大的多维拓展的张力。一篇文章,可悟的内容涉及文章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而且要透过字面悟到字背,透过现象悟到本质,每个人由于知识、经验不同,所悟可能不一样,但需要通过自读来由“感”而“悟”,则是相同。文章中有许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必须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求得知。即使那些可以言传东西,单靠教师讲说,得到毕竟有限。并且,架空的分析,尽管头头是道,终属隔靴搔痒。所以,我国古代从孟子开始主张读书“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也。”南宋理学家程颐说:“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得者,默识心通。”意思是,读书要自行诵读、思考,不断玩味、体察,才能自悟自得;而靠听别人讲说解析,那就算不上真正自得。而感悟自得,只靠浮光掠影地去读一两遍是不行的,还要多读、熟读。

三、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审美鉴赏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从实际情况看,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不仅要感悟文章的要义和精微所在,而且还要欣赏作者的艺术匠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蕴含其中的情意、趣味,欣赏语言、结构的佳妙之处,鉴别艺术手法的优劣、得失。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审美特别强调感受。我们把握一个美的对象时,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感性整体来观照,如果跳跃了感受阶段,而单纯对它的某些属性进行理性分析,最后得出几条抽象的结论,那就丢失了对象活生生的形象和它的内在生命,失去了对象的美。别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说这首音乐曲很好地表现了嫉妒的感情,那你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你把这首乐曲演奏一遍,那他就为自己说明了一切。”语文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原原本本地用心把文章读一读,才能体味到美在哪里。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所以,古人特别重视诵读。诵读能让人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培养自己读书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足以适应未来需要的阅读能力。任何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反复的历练。阅读能力是调节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心智技能的能力,自然更需要反复历练。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学生不在读书实践中练习,就根本无法形成“自得读书”的能力。这就像游泳教练光讲游泳理论和只做游泳示范一样,不能代替运动员训练。此外,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记诵大量诗文佳作,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等等。上述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学生的自己读书。

指导学生自己读书,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只要我们树立了科学的理念,是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的。我们坚信,在刚刚起步的21世纪,我们的阅读教学必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写出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