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护理王海华

/ 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护理王海华

王海华

王海华(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163712)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280-0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增强,甲状腺激素(TH)分泌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甲亢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按病因分为甲状腺性及垂体性,其中最常见的是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Graves),约占全部甲亢的90%。男女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女性多见,目前我国女性人群患病率达2%,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男女比例为(4~6):1。

1治疗要点

1.1一般治疗保持情绪稳定,合理休息和营养。

1.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甲状腺肿较轻的患者;年龄20岁以下;孕妇、年老体弱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不宜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准备和术后复发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主要有硫脲类[丙硫氧嘧啶(PTU)、甲硫氧嘧啶(MTU)]和咪唑类[甲巯咪唑(MM)、卡比马唑(CMZ)]。其机制为抑制合成甲状腺素。

2护理措施

2.1饮食和休息

2.1.1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腹泻者,限制含纤维高的食物,并注意补充液体。忌饮酒、咖啡、浓茶,以减少食物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2.1.2休息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活动,注意避免劳累,病情重者严格卧床休息。

2.2病情观察

(1)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体重、精神状态、饮食、睡眠、活动能力、大小便及出入量。

(2)甲状腺肿大的程度,有无压迫症状。

(3)突眼的程度和症状,是否存在视力下降等安全隐患。

2.3症扶护理

2.3.1高代谢症状的护理甲亢患者由于T3、T4分泌增多,往往存在怕热、多汗、易饥多食、消瘦、乏力、脉速、紧张兴奋、多言易怒等症状。护理上要做到:

(1)提供安静、整洁、安全、通风良好的环境,维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强光照射,减少陪伴探视,使患者感觉凉爽舒适。

(2)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保证水分摄入,忌饮酒、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

(3)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活动,但要避免劳累,病情重者卧床休息,必要时予以吸氧。

(4)皮肤潮湿多汗者,勤换内衣,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5)腹泻者减少饮食中纤维素的摄入,适当增加饮水,注意保护肛周皮肤,避免肛周皮损。

(6)医务人员和家属要耐心对待患者,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避免对患者形成不良刺激。

(7)保证患者有足够睡眠,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辅助睡眠的药物。过度兴奋者做好安全护理。

2.3.2甲状腺肿大的护理甲亢患者甲状腺多呈不同程度的对称性蝶形、弥漫性肿大,肿大的甲状腺质软,扪及震颤或血管杂音是诊断甲亢的重要体征。甲状腺肿大程度与甲亢轻重无明显关系,但易给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负担。

2.4与治疗相关的护理

2.4.1用药的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按疗程足量服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分为初始期、减量期和维持期3个阶段。药效显露往往需要2周左右,随时需要根据甲功调节药物用量,且维持时间长至1.5~2年,所以护士应熟知药物的作用,要向患者讲清疗程和用法,讲清随意停药和减量的危害,嘱患者用药期间勿私自变更药物剂量或停药,指导和鼓励患者正规服药。

2.5放射性碘治疗的护理

甲状腺细胞具有很强的吸收和浓缩碘化物的能力,口服一定量的131I被甲状腺大量吸收进入甲状腺组织,其放射出的有效射程仅0.5~2mm的β射线选择性地破坏甲状腺腺泡上皮而不影响邻近组织,被破坏后的腺体逐渐坏死,被无功能的结缔组织代替,使甲状腺的分泌功能降低,甲亢得以治愈。由于该疗法效果明显,疗程短,受到患者青睐。但并非所有甲亢都适用本疗法,故护理上应注意:

(1)向患者讲明年龄小于25岁者,妊娠、哺乳期妇女,肝功能差,活动性肺结核,白细胞小于3.0×109/L或粒细胞<1.5×109/L,中度浸润性突眼者,甲状腺危象,以往用过大量碘剂而甲状腺不能摄碘者禁用本疗法。

(2)向患者讲明虽然本疗法效果好,但少数患者仍可能发生甲亢未控制或发生甲减及其他不良反应。

(3)服药后要妥善处理患者的分泌物,以免污染环境。

(4)服药后注意监测患者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血常规等。

2.6健康教育

2.6.1甲亢一般知识宣教教育患者有关甲亢的临床表现、诊断性试验、治疗、饮食原则和要求以及眼睛的防护方法。

2.6.2用药指导强调抗甲状腺药物长期服用的重要性,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者应注意复查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2.6.3预防并发症上衣宜宽松,严禁用手挤压甲状腺以免甲状腺受压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加重病情。出现高热、恶心、呕吐、大汗淋漓、腹痛、腹泻、体重锐减、突眼加重等甲亢危象应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侯彩妍.健康教育在131碘治疗甲亢患者中的应用.护理管理杂志,2001,1(1):56-58.

[2]丁桂芝,主编.实用内分泌代谢病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