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时、此地、此人”谈乡土景观的构筑——以长沙尚庄度假村旅游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从“此时、此地、此人”谈乡土景观的构筑——以长沙尚庄度假村旅游规划为例

刘斌

身份证号:43052219870108xxxx广东省广州市5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了全民休闲、全民旅游的新时代,城市周边农村地区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诸如度假村、农家乐供城市居民休闲的消费新去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度假休闲的新,度假村、农家乐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乡村化而向着城市化发展,对保留乡村特色、留住乡愁乡村作为人类文明的根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从社会结构、生活生产方式和空间布局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要求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也提出要以人文本,推进人的城镇化,建设个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永续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发性、乡土景观、低影响、自然美、本土化、生产性景观

1、引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2014年,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到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的30%。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2、自发性乡土景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2.1内涵

党的十八次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对我国乡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乡村发展的新方向。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自然性,与城市景观相比其更具有生态之美,笔者所定义的自发性即是原有乡土景观形成过程的自发性、低技术性的融合与统一,乡土景观即符合乡村风貌特色、应用本地乡土材料构筑的底层本景观形式,低技术和底层本是笔者认为自发性乡土景观形成的两大条件和营造特点,是保证其景观延续性的重要原则。

美丽乡村,即指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乡土文化繁荣、社会秩序和谐、村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建设设计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内容,集农村生态文明

2.2建设意义

看的见山、望得见水,留的主乡愁的田园风光。当前,在传统城市所采用的规划模式作用下,乡村肌理被破坏,生态系统被肢解;乡村在传统规划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失去了原真性;乡村标志也已经不再是那些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历史遗存;拔地而起的异国风格别墅和现代化建筑、大尺度且缺乏生机的广场已经没有一丝当地的乡土文化气息,在彰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昭示着乡土建筑、乡土文化的消失。乡村景观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自发性乡土景观的建设思想正是从生态系统、自然山水格局、乡土文化、乡土生活以及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指导着乡村景观乡土性的回归,对乡土景观的营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研究区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研究区概况

项目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金山村,周家冲水库边缘,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离长沙城社区

3.2尚庄度假村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建设用地限制较多,村庄布局分散

受封建观念、产权不明、经济利益因素影响,土地使用缺乏控制,浪费严重。对宅基地没有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存在一户多宅现象;建新房、退旧屋受阻较大,形成新房蔓延而旧村“空心化”;新建住宅缺乏规划引导,单家独院,用地零散浪费。

3.2.2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依赖性较强

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决定了乡土景观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自然环境对景观艺术的形式起决定性作用,营造居住环境所用的材料、植被和处理手段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些特点代代相传而形成了当地固有景观原型。受自然、交通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

3.2.3设施配置落后,村庄建设缺乏规划

发展资金匮乏,发展动力不足,村庄建设滞后,缺乏公建与市政设施等公共物品:乡土景观的地域性和文化的本土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多元性。当下却是为了发展旅游业,经营者盲目开发,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思路和理念,缺乏统筹规划,使乡村旅游失去了特色的同时也造成乡土景观的同质化。

3.2.4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

大多数村镇规划和乡村景观设计只注重建筑的更新,而忽视了古树、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一些所谓“过时的”建筑或景观小品毫无保留的推到重来。

4、长沙尚庄度假村规划思路及策略

4.1规划思路

乡土景观是人们不断适应环境和生活变化的外化表现,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生活和自然变化的最直接的反映,打着各个时期的文化烙印,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和地域性,具有机动性并不断发展变化,是历代人类发展痕迹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层层叠加,形成了穿越千年的古老乡土景象。这些乡土景观很容易随着岁月的变化逐渐消失、变质,在人们的规划建设中失去平衡。如今应该被纳入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的已经不是那些简单的山水、植物、聚落、道路等传统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了。该研究从形成乡土景观的因素入手,将构成乡土景观的要素归纳为自然、人、生产生活、思想文化和信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要素缺一不可。

4.2符合休闲需求的“此时”

从项目规划上解读与大时代休闲度假的时代需求,及适应时节的项目设置,瓜果植物种植(粗粮,蔬菜),不误农时,采用养生,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而营造当季节景观,提供四季养生膳食策略,蔬菜的种植上采用自然农法。种植与食材养生,种植与科普娱乐,种植与传统农耕文化,种植与村民就业

4.3应用乡土素材构筑的“此地”

景观构筑策略,乡土材料的应用与结合施工与管理而提出的低技术、低成本、乡土美的具体要求,基地自然植被茂密,田、林、湖、村,俨然一副田园山水格局,美中不足就是现有村舍在形式上与装饰上极为城市化,大煞风景之感,外墙面均白色陶瓷贴面,与此地气质、文化不符合,亦与城市游客向往的朴实无华的乡土景观的现象有这较大的差异。在此,对村落进行整体的规划布局,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估,并设置等级归类,对建筑等级较低的进行拆除,腾挪出新的建设指标,良好的进行修缮维护与风貌协调;新建建筑采用传统风格,自然与“此地”的选材。

4.4增加乡愁活力的“此人”

笔者认为“此人”是美丽乡愁活力的体现,只有当此人是一个本地文化传承的个体,乡愁才有活力。是美丽乡愁的构建核心不是建筑,而是从经济物质的角度让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村民真正的才有机会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当中,在此项目中笔者建议企业管理、村民参与,共同获利的原则,对度假区进行开发的模式。

村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种植、后勤服务,并对年轻村民给予适当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度假村的中高层管理,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捆绑。

5、总结

田园综合体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六次产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创新创业等符合功能,是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战略主张的重要载体,成为新时代区域发展格局下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盈利模式:六次产业(包括: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旅游门票、旅游产品及衍生服务、文化产品、互联网+、定制式服务等)、大型节庆、物业租售、创业孵化、众筹平台、模式复制及品牌输出、资本市场等。

参考文献:

[1]欧阳永峰,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105-108.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张奇志.地域文化元素在乡村旅游景观表达中的运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7):24~25.

[4]胡立辉,李树华,刘剑,等.乡土景观符号的提取与其在乡土景观营造中的应用[J].小城镇建设,2009(4):72~77.

[5]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