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金船挖掘、筛分、砂矿重选技术的调试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1

采金船挖掘、筛分、砂矿重选技术的调试与应用

李良

李良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国际公司贵州贵阳550081

摘要:罗发河位于利比里亚国南部,直接流入大西洋,河道矿产丰富,主要重矿物有独居石(Ce,La,Dy)PO4·ThO2、锆英石Zr[SiO?]、钛铁矿FeTiO3、自然金Au,少量磁铁矿(Fe3O4)等。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少量的角闪石、尖晶石、长石等。河道旱季平均宽度约为140-170米,流速为0.4m/s,河道无大风,水面无浪,平均水深4—6米。雨季流速为1.2-1.5m/s,平均水深7—9米,水位最高时米达11米。

关键词:挖掘;筛分;重选

1.项目来源

罗法河位于利比里亚西北部(图一所示红色部分及图二详图)的砂土。根据钻探得知该5公里河道砂层结构大致分三种:A、无砂,底部为岩石;B、上部细砂,底部为岩石;C、上部细砂,中部砂卵石,底部为板结层。河道旱季平均宽度约为140-170米,流速为0.4m/s,河道无大风,水面无浪,平均水深4—6米。雨季流速为1.2-1.5m/s,平均水深7—9米,水位最高时米达11米。

罗法河上游5公里

罗法河约35km长,河道中的原砂开采、粗选、重砂收集和输送上岸的全部工作,包括大于5mm粗骨料的收集和输送上岸的工作,以及为完成上述工作所需的工艺流程的确定,全部采砂、粗选、运输等设备以及附属设施的选型配套、采购、运输、清关、安装建设、试运行和投产后运行管理等全部事项,并承担相应费用,预计生产期十年。

考虑到采砂和粗选生产工艺以及配套设备,需要进行生产性试验后确定,故初期先确定上一条原砂处理能力为300t/h的生产线,根据试验结果和生产年限,最终确定的生产线,原则上不少于5条

2.主要研究内容完成情况

通过第一条采金船的工艺设计、制作、安装、调试、运行解决利比里亚罗法河河道采砂工程项目的挖掘、筛分、重选、运输、尾矿排放的技术难题。完成实现了一条船具备挖掘、筛分、重选、精选一次性完成砂矿达到品位80%的工艺设计。

3.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比较

经考察目前国内外尚无经验可寻,国内外现有的采金船主要以原砂开采、原砂筛分、物理重选三部分组成且各个环节不相连的独立作业方式,初步重选后无法达到成品精矿,得经过初选、精选后才能得到精矿。经过该条船作为项目的实验船。成功实现一条船具备原砂开采、原砂筛分、矿物重选后一次达到精矿要求的成功经验。

4.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通过对施工记录、检测数据等基础资料的统计分析,完成的技术经济指标具体如下:

4.1根据钻探得知该5公里河道河沙结构大致分三种:无沙,底部为岩石;上部细沙,底部为岩石;上部细沙,中部沙卵石,底部为板结层。下游30公里暂未钻探取样。

4.2罗法河河道的中下游,平均河道宽度200米,水深3-6米,长度为入海口向上35公里内。砂层厚度3—15m,平均深度7m,可开采量为4900万m3。

计划开采10年,包括大于5mm粗骨料的收集和输送上岸的工作,河道平常无大风,水面无浪,旱季平均水深4—6米。

5.工艺流程:

第一步:使用链斗式采砂船将河道内不同粒径及矿物组成的原砂从河道内挖出,通过溜槽格筛分级,将大于120mm的超级石分离排入河内,小于120mm的砂料进入三轴直线筛,将大于10mm的粗骨料筛分出来,直接作为尾矿排入河道。

第二步:经筛分分级后2mm-10mm的混合砂料通过梭槽进入M30跳汰机选出粗金及钻石;

第三步:经筛分分级后小于2mm的混合砂料通过梭槽进入2LTC-6109跳汰机、物理重选,重选后得到砂矿通过重矿排放管排入运输船集料仓运输至堆料点堆放,尾矿直接采用管排至河道采空区;

6.项目技术创新点及取得的成果:

挖掘、筛分系统,跳汰机等设备在动态下的组合及技术参数的整定及采金船的工艺设计、制作、安装、调试、运行解决利比里亚罗法河道采砂工程项目的挖掘、筛分、重选、运输、尾矿排放的技术难题,提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砂矿选矿工程工艺技术复杂、工艺布置占地面积广、尾矿排放困难的新工艺新技术,在采金船上实现一条船具备挖掘、筛分、重选、精选一次性完成砂矿达到品位80%的工艺设计。同时在进行该项施工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技术员,为保质保量的完成以后的几条船安装工艺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从环保上说采砂船作业是直接把废料排入河道里。陆地作业是要收集废料而且需要场地转运堆放。

7.结束语

该项施工技术和原来施工相比,解决了工艺布置占地面积广、尾矿排放困难的新工艺、新技术,在采金船上实现一条船具备挖掘、筛分、重选、精选一次性完成砂矿达到品位80%的工艺设计。在当今节能和环保意识日渐增强的情况下这将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玉波.重选设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矿山机械,1998(6);43-45

作者介绍:李良(1967-),男,工程师,贵州贵阳市人,从事水利水电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