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的安全课堂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1

基于高校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的安全课堂建设研究

丁凯丽童金军陈薏仁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近两年来,从2016年4月,北京798和颐酒店劫持事件,到2017年12月,广外女生跑步被割喉捅杀事件,再到2018年5月5日,滴滴空姐被杀事件等年轻女性安全案例却频发。折射出广大年轻女性人身安全意识薄弱的现状,表明提高广大女性人身安全意识迫在眉睫。女大学生是这个人群的主体,而大学生安全教育,特别是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常抓不解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次调查通过对杭州各高校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理清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将人身安全课堂引入各高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女大学生;人生安全意识;安全课堂

一、概述调查对象

调查期间共发放《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问卷》678份,其中答题出现明显规律的无效问卷8份,男生答卷47份,有效623份,回收率91.89%。就调查对象而言,大一至大四的女大学生占比分别为22.47%、25.68%、29.05%、22.79%,分布均衡,问卷可信度较高。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杭州各高校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存在性;(2)女大学生对自身人身安全问题的了解程度;(3)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现状。

从问卷结果中我们整理得到了杭州各高校女大学生曾经被陌生人尾随的人数达到300人,占比48.15%,这是一个令人害怕的数字,折射出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的必要性。

为此,我们调查了广大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了解程度,设置了相关问题。结果显示广大女大学生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女性安全事故进行详细了解的并不多,仅占14.93%。他们认为这种问题的存在除了社会治安差,犯罪分子太恶劣、当事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女大学生单独外出,容易成为被骗对象以外等现实情况以外,教育方面占比相对较高的学校的安全教育,占比26%。被调查者中选择有必要开展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方面课程的545人,占比87.48%。以上调查结果再一次证明了本项目调查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开展所需要加强的方面进行了后续调查。

遇到尾随时,85.71%的女大学生选择迅速跑到人多的地方,69.98%的女大学生会拨打电话透露有人陪同的信息,仅2.57%选择对尾随者高声呵斥。可见遇到尾随事件时,女大学生处于非常弱势的处境,基本都选择不与尾随者正面交集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17.66%的人选择不会在陌生人问路或者其他情况的时候注意保持距离,仅37.72%的人选择了会,更多的人选择没有注意过这一问题。这一现象也体现了女大学生的细腻情感,富有同情心等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出行情况,我们设计了相关问题,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出行选择大多比较安全,但侥幸心理,安全意识较薄弱。

图1

我们随后调查了女大学生出门时是否会和室友沟通回寝时间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由于较多所高校具有门禁时间,因此女大学生在正常情况下会在门禁之间就回到寝室。

同时,笔者设计了“会不会单独与网上认识的朋友见面”这一问题,并进行数据统计,82.18%的女同学选择不会,这说明女大学生们对于网络这一方面的警惕程度较高,不轻信于网络。

图2

最后,我们对女大学生会使用哪些防身技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有82.34%的女大学生不会任何的防身技巧,这说明了开展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的安全课堂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三、安全课堂的建设

传统的安全课堂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授课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学习后女大学生的实操性等。因此笔者建议大学可以在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上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每学期可视情况开设1-2次实际操作教学以教授其防身术。不仅从思想上提高其安全意识并增加其安全理论知识储备,更提升自卫能力,为安全教育课堂的建设做出贡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杭州各高校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存在性问题较大,有多的女大学生存在过被陌生人尾随的现象,同时女大学生对自身人身安全问题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不了解近期发生女大学生受害事件,也不会一些基本的防身技巧。因此,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将人身安全课堂引入各高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伤害到自身的危险发生。

参考文献:

[1]侯艳丽.南阳市高校在校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现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7):138-140.

[2]何庆龄.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9(14):52-53.

[3]邬芳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的教学探索[J].科技视界,2019(0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