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外国留学新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3

某高校外国留学新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胡高楼1

(浙江师范大学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 目的 了解高校对外国留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高校进一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以 2018年9月入学的浙江师范大学外国留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辅导员为中心建立微信群推送艾滋病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和由高级职称医师组成的宣讲团进行艾滋病知识专题讲座、学生志愿者进行宣传资料发放等形式对外国留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教育前、后分别进行网上调查问卷测评,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外国留学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教育前的57.8%提高到教育后的93.2%,单道题“高危行为后主动寻求检测”的艾滋病疫情知晓率提高最为显著,从教育前的67.3%提高到教育后的99.5%。结论 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能有效的提高外国留学新生对艾滋病的防范能力,遏制艾滋病疫情在校园蔓延。

【关键词】:外国留学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近年来,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每年报告的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例数在逐年上升[1],青年学生已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一[2],并已成为全球青少年的第二死亡原因[3] ,也是非洲青少年的首位死亡原因[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深入,大量外国留学生进入我国高校进行学习,尤其是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使我国高校的艾滋病防控形势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对外国留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为了解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对高校留学生人群的影响效果,我们于2018年9月对浙江师范大学外国留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浙江师范大学2018级外国留学新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国际学院共367名留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调查。其中女生175人,占比47.6%,男生192人,占比52.4%;国籍来自非洲的有308人,占比83.9%,来自亚洲的有41人,占比11.2%,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有18人,占比4.9%。

1.2 方法

1.2.1 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方法 利用新生报到后,以辅导员为中心建立微信群,及时推出艾滋病宣传知识;利用学校对新生进行入学安全教育时间,合理安排对新生进行艾滋病知识专题讲座,由宣讲团(高级职称医师组成)编写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课件,在具有良好的扩音设备和配备同声翻译的多媒体报告厅,进行专题讲座培训,由宣讲团成员主讲;同时,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社团成员给每位留学新生发放艾滋病宣传资料,并组织学习、讨论等。

1.2.2 由研究者运用自行编制的问卷,问卷设计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留学生特点,经过小组讨论,专家评阅等过程,共设计二份调查表,第一份调查表(健康教育前使用)内容主要有个人基本情况、生活方式、艾滋病知识、性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需求以及获得知识途径等共34题,5题多选题、29题单选题;第二份调查表(健康教育后使用)内容主要是艾滋病知识(采用《国八条》8题全是单选题,其中答对1题计1分、答对6题及以上的同学算作知晓,否则为不知晓)

1.2.3 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分别对所抽取的外国留学新生进行健康教育前、后二次通过手机或电脑网上填写问卷调查表,第一次是新生报到当天填写,第二次是在集中统一听完艾滋病知识专题讲座后填写。采用匿名式调查,答题时不给任何提示,通过网上确认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调查,再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外国留学新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提高明显,从教育前的58.5%提高到93.2%;从单题知晓率来看,教育前知晓率排序较低前四的是:第2题48.6%、第6题59.8%、第1题60.9%和第8题57.2%,知晓率越低说明留学生对相应问题的知识了解的越少。健康教育后单题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8题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尤其是第7题、第8题、第2题和第6题效果显著。详细见表1.

表1 外国留学新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

问题

教育前知晓率 n=367

教育后知晓率 n=367

卡方值

p

Q1.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吗?

223(60.9)

332(90.5)

55.90

0.00**

Q2.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其次为异性性行为,是吗?

178(48.6)

325(88.6)

96.97

0.00**

Q3.通过外表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吗?

281(76.7)

347(94.5)

72.60

0.00**

Q4.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触会感染艾滋病吗?

315(85.9)

353(96.2)

27.82

0.00**

Q5.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吗?

310(84.7)

364(99.3)

88.74

0.00**

Q6.使用新型毒品(如冰毒、摇头丸、K 粉等)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吗?

219(59.8)

316(86.1)

94.46

0.00**

Q7.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不安全性行为等),应主动寻求艾滋病检测与咨询吗?

247(67.3)

365(99.5)

208.01

0.00**

Q8.艾滋病感染者的结婚、就业、入学等权益受我国法律保护吗?

210(57.2)

348(94.7)

198.15

0.00**

回答正确6题及以上

215(58.5)

342(93.2)

169.34

0.00**

注:p*<0.05,p**<0.01;()内为知晓率。

2.2 性相关问题情况调查

2.2.1 本次调查中,也对留学生的性教育环境、性观念及相关知识进行了调查。66.5%同学觉得曾经的学校性知识教育不好,70%以上同学羞于与同学、老师及家长讨论性方面话题,82.8%可以理解婚前性行为,而知道避孕套的用法的比例只有57%。具体见表2.

表2 外国留学新生性教育环境、性观念及知识掌握情况(n=367)

条目

问题

肯定回答

人数

占比 %

性教育环境

您的家长有跟您谈起过关于性的问题吗?

102

27.8

您觉得您曾经接受过的学校性教育怎么样?

133

36.2

您有看过性教育视频,性教育书籍之类的吗?

177

48.2

您会和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性方面的话题吗?

65

17.8

在性方面有困惑时会咨询老师或者父母吗?

72

19.5

性观念及知识

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可以理解

304

82.8

对同性恋的态度

认可

252

68.8

对性教育的态度

重要

359

97.8

认为自己了解性知识

了解

206

56.1

面对性相关“敏感话题”

正常

309

84.2

怀疑自己性取向

22

5.9

知道避孕套的用法

知道

209

57.0

注:问题回答设计为是非选择即“肯定回答”与“否定回答”。

2.2.2 外国留学新生对性教育存在问题、责任、知识来源途径、对性知识期望及性传染病了解情况调查

结果显示留学新生认为目前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学校不重视79.58%、形式和内容不佳69.46%、教师父母本身缺乏性知识68.76%;外国留学新生认为应该承担性教育责任的依次是学校78.53%、自己73.12%、家长72.77%、社会63.18%;外国留学新生获取艾滋病及性相关知识的渠道依次是网络85.34%、电视广播68.94%、学校68.24%。

3 讨论

辅导员是指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的教师[5],以辅导员为中心建立微信群推送健康教育内容,容易被留学新生所接受,同时相互之间也容易进行交流;由高级职称组成的宣讲团进行艾滋病知识专题讲座,能系统、全面的对艾滋病知识进行讲解,对难点问题做进一步解释;学生志愿者进行宣传资料发放,并与留学新生之间进行详细交流和解答。这三方面的结合进行艾滋病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成效明显。有效提高留学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教育前的57.8%提高到教育后的93.2%),高于全凯锋等[6]学生社团开展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18.8个百分点。达到了国务院颁布的中国遏制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7],青少年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的要求。单道题尤其是高危行为后主动寻求检测、国家政策、吸毒会增加感染艾滋病风险及艾滋病疫情知晓率提高较显著,说明留学生群体平时对艾滋病的关注度并不高,但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只要宣传方法合适,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性教育能提高外国留学新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当前性传播是艾滋病流行主要方式[8],尤其是男男同性恋者[9]。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面临的难点

[10]。从本次调查看:留学新生对性知识掌握情况较弱,对婚前性行为宽容而准确使用避孕套的方法的却较低;网络成为获取艾滋病及性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有93.9%留学生仍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更多的艾滋病及性知识;留学新生处在性活跃期、网络交友便捷、性观念日渐开放,但缺乏性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及防范能力培训,亟需补上缺失的性教育课。建议高校在新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过程时,应结合性知识内容,重点进行性健康知识和性道德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性冲动,学会正确使用安全套,以防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周金玲,王莉,吴少慧,等.辽宁省2011-2015年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5):782-784.

【2】黄亚阳,马迎华,周佳,等.我国15省市大学生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4):14-17.

【3】刘振红,武培丽.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10):946-949.

【4】马迎华.推进中国青少年学生艾滋病综合防控策略的实施[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9):1281-1284.

【5】陶齐齐.浅析高校辅导员工作[J].教学研究,2012,19(11):139-141

【6】全凯锋,吴玉梅,谢晓艳,等.学生社团开展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3):250-253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Z].2017-07-24.

【8】李妍,邓睿,王华平,等.昆明高校新生性教育现状及其需求调查[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2):41-46.

【9】申魁,武培丽,刘振红.北京市延庆区高中生性行为好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2):1821-1824.

【10】王璐,欧维东,董惠娟,等.新疆的学生性行为与性观念和艾滋病知识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6):860-862.

项目编号:YZ2019012356100

1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医院,浙江 金华321004

【作者简介】胡高楼(1963.11-),男,浙江永康人,大学本科,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邮箱hgl@zjnu.cn

地址:浙江金华婺城区迎宾大道688号浙江师范大学医院 邮编321004

手机:15888995525